日本道德教育政策的依据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倪愫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21世纪的日本道德教育政策的主张是在“特设道德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学习时间”的政策,旨在通过学校各教科和活动来综合进行道德教育,达到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和丰富人性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政策的变化是与日本社会现实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字号:

      日本依据“培育丰富的人性”的指导原则,在“特设道德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学习时间”的道德教育政策。今天的日本道德教育主要依据“综合学习时间”的新政策而展开。“综合学习时间”的道德教育政策的提出,是与日本社会发展的现实及其道德教育理论的变化分不开的。

      一、日本道德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日本在“特设道德时间”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综合学习时间”来培养“丰富的人性”和“生存能力”的新的道德教育政策是现实发展需要的体现和反映。

      首先,面向21世纪的新的道德教育政策不能无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与磨合。因此,全球化的进程既是国际社会不断合作共同发展的进程,也是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冲突与磨擦增加的过程。所以,日本学校开始将全球化的意识,国际社会相互关联、相互扶持的意识纳入到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之中,要求学生学会与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共处,培养在国际社会变化中的生存能力。针对国际化的趋势,要求学生“在理解国际间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化带来的社会急剧变化及影响的基础上,在国际化的现代化进程中,理解日本与拥有不同文化的各国相互理解协调的精神的重要性。”[1](P22)提出了“在保持作为日本的人自觉的前提下,努力与世界人民亲善”[2](P53)的主导思想和“在世界中保持作为日本人的自觉,立足于国际视野,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做出贡献”[3](P58)的主张。

      其次,注重信息化时代带来的道德问题。解决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道德问题,日本政府认为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求“此后的学校教育及道德教育,要以此为基点,恢复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机能,与学校成为一体,促进每个学生的道德自觉,进一步充实自主地开拓梦想和未来的同时,促进作为人的生存的道德实践的养成”[3](P58)。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信息化的变革,要求学生“在了解信息处理与传播技术高度化带来的社会急剧变革及影响的基础上,学会在信息膨胀中进行判断和行动的必要。”对信息社会带来集体意识淡漠的现状,要求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属各集体的意识的理解.以自觉的作用和责任促进集体生活的进步”[3](P58),培养公德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再次,维护生态平衡与保护环境也应纳入道德教育的视域之中。日本政府主张在学校教育中,要明确告诉学生产业的高度化是与环境问题密切相联的,诸如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开发与环境、生活便利与环境等问题,都是与人自身的生存方式直接相关的。为此,日本在道德教育中,规定了“明白自然伟大、自然环境重要”的教育内容,提出了“爱护自然”、“感悟美的事物”、“敬畏自然”的观念。要求学生要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与工业化、资源浪费、能源消耗、人口增加等问题相互关联的问题,其损害和影响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超越国境形成的全球性的问题,由此,“地球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科学技术发展与生命问题”都成为了公民教育的重要课题。

      此外,日本道德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也是日本道德教育政策不断加强的重要原因。

      日本政府认为在学生中间不断出现的道德荒废现象与能力主义的教育政策、考试竞争过热化紧密相关。为了克服道德教育荒废的趋势,日本制订了以培养生存能力和丰富人性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指出考试竞争的过热化、学校之外社会体验不足等已成为教育的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检讨今天的教育方式。为此,“今后的教育,‘生存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生存能力’是在变化激烈的社会,在所有场合与他人协调并能自律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个体的实践能力、丰富人性的重要因素。”以“生存能力”为核心的丰富人性是指:“①对美的事物和自然感动的心和感性;②正义感和公正心;③重视生命、尊重人权的基本的伦理观;④关心他人和贡献社会的精神;⑤自立心、自我抑制力、责任感;⑥与他人共生及对异质事物的宽容”[3](P2-3)。为了解决道德教育的荒废问题,日本提出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性和生存能力的道德教育目标,无疑会对道德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道德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战前,日本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依靠“修身课”来进行的。战后,日本取消了修身课的道德教育制度。此外,日本的教育体制乃至道德教育体制都深受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影响,在道德教育政策上也不断吸收其教育理论来充实其内容。

      战后几年内的日本道德教育,开始还沿袭战前的修身课的形式,这种教育方式也称德目主义模式,即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固定化、观念化而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和灌输。从学校教育来看,德目主义模式是道德教育的简而易行的模式,但又有着将道德德目绝对化和模式化的倾向。随着美国教育使团的进驻,日本政府依据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思想,开始了新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也就成为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理念。在道德教育方面,杜威的“学校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主张成为日本全面主义道德模式展开的理论依据。杜威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对社会的适用性,并主张道德教育应通过各教科来进行,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全面主义。全面主义道德教育模式就是充分利用教育的一切机会和途径,通过学校全体教育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学生道德人格的一种教育模式。由此,日本提出了“永不丧失尊重人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家庭、学校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具体的生活中,努力促进个性丰富的文化的创造和民主的国家及社会的发展,以培养进步的和平的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指导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