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克毅,庾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071)

原文出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的共性及差异性,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以期借鉴与吸收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最终建立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为整个德育活动过程指明了政治方向,而且在德育工作中始终起着主导性、规范性的作用,并决定了德育内容、方法以及评估、管理等的选择。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着手进行德育改革的探索,目的在于寻找一条适应时代变化与本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发展之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试图通过对中外各国当前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研究,揭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环境下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以期借鉴与吸收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最终建立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一、不同国家高校德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中国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1995年11月国家制定并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同时,《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还就高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十个方面具体规格要求,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

      (二)美国及西欧国家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总的来说,美国及西欧发达国家高校德育目标是围绕着培养“合格公民”这一目标来进行的。

      1.美国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美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大学德育目标。我们可以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的、让人满意的社会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成为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1](P74)

      1987年里根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强调,高校要培养以爱国、修身、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精神”。围绕这一总目标,各大学纷纷制定各自的具体德育目标,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史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2](P99)

      2.英国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在英国,长期以来各高校并无统一的德育目标,各地各校各行其是,但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其德育目标大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明确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正确认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奉献活动;三是学习本国及各国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在比较中提高道德觉悟;四是学习名人勇敢、诚实、无私的优良品质等。

      3.法国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法国近百年来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热爱法兰西共和国的品质”。高校德育的总目标就是为法兰西共和国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合格公民,主张应该使公民“不仅拥有得到法律承认的权利,而且也同时对社会负有责任”。

      4.德国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东、西德统一后的德国,在高校也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课,其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培植民族精神。《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要使大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等。

      (三)日本及东南亚国家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1.日本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在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进一步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畏敬之观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最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丰富他们的道德心灵,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作为高校德育的目标。

      2.新加坡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将大学生德育目标转向重振传统文化,弘扬东方美德,抗拒西方颓废思想的侵蚀方面,强调德育贯穿于高校的全部工作中,并将儒家伦理编成德育教材用来教育学生。目前,新加坡高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即“能及时对自己、家庭、邻居、社会和国家尽自己义务的”、能明辨是非的、良好而有用的公民,而这一德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开设“好公民”课来进行的,同时也辅之以各种活动,最终确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同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道德准绳。[2](P99)

      (四)俄罗斯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当前,俄罗斯在高校德育目标的设定上有以下特征和趋势:一是强调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公民,造就独立的、自由的、有文化的、有道德的人;二是强调高校要确保为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实现其自由选择信仰和观点的权利;三是突出人文科学在道德中的分量,以培养精神充实、道德纯正、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大学生;四是确立人道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有利的人际关系环境。现在,俄罗斯高校德育目标正从原苏联的以培养社会主义的“政治人”向培养自由社会的“合格公民”转变。

      二、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的异同分析

      (一)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的共性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