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街上,充斥双耳的不再是刀郎声嘶力竭的《情人》,而是庞龙深情婉转的《两只蝴蝶》。年终岁首,正是流行歌坛“弃旧与出新”之时,在乐坛默默闯荡16年之后,庞龙也终于破茧成蝶,借《两只蝴蝶》翩翩腾起。 一副斯文的眼镜遮挡不住硬朗的面孔,一口略带京腔的普通话掩盖不住浓浓的乡音,作为地地道道的辽宁人,庞龙踏着2004年的最后一场雪,衣锦还乡,在飘满《两只蝴蝶》旋律的沈阳中街,笔者见到了庞龙,与庞龙聊天,从他的脸上读不到春风得意的张狂,读不到一朝成名的高傲,那藏在眼镜后面的目光中有一种特别的东西,有忧郁也有诚实。庞龙毫不掩饰自己曾经为谋生奔波于各种酒吧,失意时甚至想到自杀,但是走过风雨,庞龙终于知道,只有对未来充满希望,才会等来成功的一天。 家乡少年:开启梦想 庞龙生于辽宁阜新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两只蝴蝶》“飞”起来之后,庞龙成为歌迷心中的“红星”,但是对于许多阜新人,尤其是阜新矿务局系统的人来说,庞龙还是像老同事和老邻居一样熟悉。 儿时的庞龙喜欢唱歌,没事就愿意拨弄吉他,但那时歌星对他来说遥不可及,中学毕业后他听从父母的安排乖乖地进入阜新海洲露天煤矿当电工。在矿井工作的几年,庞龙常常疲惫得几天直不起腰,那艰苦的环境、超负荷的工作量让现在的庞龙始终记忆犹新。但是庞龙却从不介意别人提起自己当矿工的这段经历,他说,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段时光,自己才觉得在以后追梦的日子里没有什么是更困难的了。下矿的日子里,唱歌成了庞龙最好的慰藉,张学友、刘欢的歌,庞龙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一起跟庞龙下矿的同事们有事没事也都愿意听庞龙吼上几嗓子,而且都觉得庞龙唱得特别好听。 一次,阜新矿务局举办了一次歌手比赛,年轻的庞龙被同事们推上了台,这是他第一次站在舞台上展现歌喉,也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么多人的喝彩。从这时起,庞龙才开始有了一个当歌手的梦。这次比赛,庞龙得了个第一名,他被调到矿务局房地产处团委做了一名干事,每当处里组织大型演出,庞龙都会上演重头戏,也算是半个专业歌手了,那时是1988年。 1994年,矿务局房地产处决定将庞龙送到中国煤矿文工团,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张牧。1995年,庞龙又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通俗系演唱专业,成了正规的音乐学子。在他的想象中,一条布满鲜花的路正在铺开,然而事与愿违,庞龙却遇到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 艰难岁月:曾想自杀 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庞龙决定到北京去发展,那时他很渴望成名。庞龙刚到北京的最初根本找不到任何机会,当身上只剩下几块钱时,庞龙开始在一个个酒吧之间奔波驻唱,“我总得先谋生吧,我不能伸手向父母要啊,北京的生活费太高了。1998年我到歌厅唱歌时,每晚才能挣20块钱。”那段边日子庞龙过得很苦,但是庞龙过得充实,因为歌就像是他的粮食,只要能唱,他就饱了。 2000年庞龙决定放手一博,他拿出全部家当,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人生三部曲》。他满怀希望地等待人们听他的歌、唱他的歌、喜欢他的歌,但是这张专辑并没有得到主流人群的关注。“我当时想不通,每天我就拿着一个小板凳,在北京西直门的路旁坐着,看过往的人群,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的歌,我的歌也不比街头巷尾传唱的歌差呀。除此之外我还得想,我以后怎么生活,我一分钱都没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庞龙说,最失意的时候他甚至想过自杀。但一想到自己曾吃过这么多的苦,家乡还有盼望儿子成功的父母,自己怎么能就这样放弃呢! 辽宁走红的歌手很多,汪正正是庞龙很好的朋友,在庞龙最艰难的时候,汪正正“收留”了庞龙,没事就叫他到家里吃饭。“汪正正总是自嘲地劝慰我,‘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最起码出了专辑,我还一张专辑都没有呢。’”汪正正还常常告诫庞龙:“新人要想发展要靠实力,还要有扛下去的精神,等你的歌曲慢慢超越了自己,你就出名了。” 听着老友汪正正的劝慰,庞龙真的扛下来了。后来,他离开北京到西安发展,在皇城根下,他跟一些很有实力的乐队一起创作、演出,感受到他们更艰辛的生活,庞龙释然了,同时他用4年的时间,为自己的音乐积累、沉淀。 不懈追求:旋律永恒 2004年,庞龙终于盼来了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日出”,他受邀演唱《281封信》的主题歌及插曲。《两只蝴蝶》一出现便成为网络上下载率最高的歌曲,被大江南北传唱,庞龙红了,但是他却很平静。“《两只蝴蝶》能让我走红,我很吃惊。如果在4年前,我出第一张专辑时能这样,我会乐疯了,但现在不会了。一个人等了16年,奋斗了16年,已经学会坦然面对一切了。”面对如今的走红,庞龙如是说。 而对于走红后人们称他是“网络歌手”,说他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说法,庞龙却有自己的认识,“别人给我下的定义我不会在意。我是专业歌手,我的歌也是经过专业制作的,我的歌都是我内心最真切的独白,我要对自己的音乐负责任,也要对所有喜欢我的歌迷负责。我相信我的音乐会成为永恒的旋律被大家所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