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 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2005年2月18日,在贵州支教的华中农大待读硕士生徐本禹,在无数电视观众的感慨声 中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成为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徐本禹说,他 没有想过要“感动中国”。 爱心回馈 方脸庞,戴着近视眼镜的徐本禹来自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 教师,母亲务农,勤劳、善良,虽然家境不好,但还是常常帮助别人。徐本禹告诉记者 ,他是外婆和舅舅带大的,舅舅为了帮助他的父母,把自己的大好青春耽误了,快六十 岁还独身一人。亲人的言传身教给他种下了善良和知恩图报的种子。 每天打扫学生宿舍的一层楼道,一个月后,徐本禹领到了第一笔50元的勤工助学金。 他狠心买了两斤瓜“犒劳”自己,花了7元,把剩下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 学的小学生孙珊珊。 2001年3月,徐本禹把自己的特困补助金捐给母亲河绿色保护希望工程。这种捐赠感动 了许戈辉和田野,“就把这钱当作是你哥和你姐送给你的!”他们送给徐本禹500元钱。 回到学校后,徐本禹把其中的200元捐给了班上一位条件很差的同学,100元捐给了在聊 城师范学院读书的景玉春同学,还有100元钱捐给了湖北沙市的孤儿许星星。每个月22 元钱的生活补助,他留出2元做班费,其余20元都寄给了许星星,一直没有间断过。在 去贵州之前,他还从自己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的6000元中取出2400元,留给许星星作她两 年的生活费。 徐本禹一颗浓浓的爱心包含了太多的汗水和艰辛。课余时间涮盘子、值夜班、捡拉圾 、做家教,能找到的工作他都干,一分一分地赚取学习生活费用,一批一批地向外捐赠 。为别人,他义务献血、捐献骨髓,可是他大年初一却吃过了期的方便面,想吃顿饺子 ,三元钱一斤他也嫌太贵,他对别人总那么慷慨,为自己却设计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 山村支教 2001年12月,徐本禹看到了一篇《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看着看着,徐本 禹的眼泪出来了,为那些在岩洞里读书的可怜孩子。 这不经意的触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2年7月15日,徐本禹和4位同学一起带着从校园内和社会各界一共募捐到的三大箱 子衣服、一口袋书和500元钱离开了校园,走向他日牵夜挂的贵州省大方县狗吊岩小学 。 徐本禹虽然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但狗吊岩贫困落后的状况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让他更想不到的是学生写一篇200多字的文章有二十几个错别字,40名学生中只有4个 人听说过雷锋的名字,全班没有一个人听说过焦裕禄。 一个月的“体验”之后,徐本禹离开了狗吊岩,他要实现自己的另一梦想——考研究 生。 “有孩子问我,‘大哥哥,你还会来吗?’我很难下决心。但看到孩子期盼的眼神,只 能点点头。我向孩子们承诺,毕业后,我在这里支教两年。”
372分,本专业第二名,徐本禹的考研梦想接近实现。 他向学校递交了保留学籍去贵州义务支教的申请书。在华中农大,这是一份开先例的 申请。得知不能保留学籍那天晚上,徐本禹在学校的操场跑了一圈又一圈,以此排解心 中的苦闷。精疲力竭后他躺在草地上,一抬头,看到了天空闪闪的星星。看着看着,他 想起了一直关爱着的孩子许星星。只要拂去乌云,每个贫困中的孩子都可以成为闪闪的 星星。 他舍弃不了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教室,纯洁得不能再纯洁的眼神。即使在学校考研 ,那因为无鞋穿而不能上学的孩子和没有床、没有燃煤、没有被子的苗族老太太等无时 无刻不牵挂着他的心。 他向同学借了400元钱,请人帮苗族老太太买了6000斤煤。 徐本禹放弃了研究生复试。就在徐本禹准备放弃读研去义务支教时,事情有了转机。 校研究生处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待徐本禹参加复试通过后特批保留学籍两年去贵州义务 支教。 2003年7月,他带着募捐到的3000余册书和四集装箱衣服,再次奔向他牵挂着的狗吊岩 。 早上5点起床,白天教学生,学英语;晚上批改作业、写信、写日记、看专业书,深夜 12点钟入睡。徐本禹挺过来了。 2004年7月,应当地政府的邀请,徐本禹离开狗吊岩来到大水乡,出任大石小学名誉校 长。与狗吊岩一样,这里同样贫困同样缺乏师资。不同的是,现在,徐本禹成为社会的 关注点,能组织更多的资源、带动更多的志愿者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并在思想上认识 到“志愿者应成为一座桥,不但要支教,还要考虑帮助地方发展经济”。 记者见到徐本禹时,他手里拿着一份记录着有关贵州边远落后村庄石门坎教育状况的 复印资料。“刘阿姨要办一所希望小学,让我与她同去。”徐本禹支教,已不再是单纯 的个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