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教育:自我尊重 对于任何一个美国人来说,“Se1L-esteem”(自我尊重)都是一个不需要解释的词汇。 在报纸上,在广播中,在随意一次脱口秀节目里,这个词都会经常出现。而这种价值观 是他们从小就培育出来的。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老师常会教育孩子:人应该尊重自己。比如孩子过生日时,老师 会送给孩子一个盒子并告诉他说:“打开盒子后,你会看见一个全世界再也没有第二人 能拥有的宝贝。”这就是典型的美国式“自我尊重”教育。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在一个幼儿园里,其他孩子都已吃完了早餐,只有一个小女孩在 桌边慢慢地吃着,一个年轻老师问她:“凯莉,你为何这么慢?大家都着急出去玩呢, 你拖别人的后腿了。”校长正好听见了老师的话,他随即把这位老师叫进自己的办公室 对她说:“您考虑到其他孩子着急去玩是对的,但没考虑凯莉的感受。她独自坐在那里 吃饭已经是很委屈的了,更何况还要承担对大家的负疚感!”接着他解释说,在任何情 况下都不能让孩子感到负疚,否则他可能会缺乏自尊。 基本素质:宽容 在美国,有关宽容的问题早已不再争议。在我工作的密执安州大学。有位从基辅来的 见习教师玛丽娜,她有个10岁的女儿叫奥列霞。女孩英语不错,又爱与人亲近,很快就 融进了就读的班级。可有两个原来在全班很受宠的女孩却对此不大服气,她们开始嘲笑她和大家不同的习俗。例如,别的美国孩子会带三明治之类的菜到学校去,而奥列霞带的却是肉饼……很快,奥列霞就伤心地感到班上同学对她的异样。 对女儿的情绪十分关心的玛丽娜于是跑去找校长,想问问他:“女儿在这个陌生的环 境里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令她吃惊的是,校长竟非常激动地对她说:“我感到羞 愧,您的女儿什么也不用改,这是我们的错,我们将纠正这样的错误。” 不知这位校长和奥列霞的两位女同学说了些什么。没过多久,她们就邀请她去参加自 己的家庭聚会,并热情地接待了她…… 最大矛盾:开放与孤独 在很多人看来,美国人似乎天生就喜爱交往。但深入观察后你会发现,其实孤独才是 美国人主要的精神悲剧。这种外表的开放与内心的孤独,就是美国人性格里最大的矛盾 ,原来在于美国人大多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总是虔诚地信奉着:每个人都为自己,上帝 才为大家。 在我的讲习班上,有一个女孩已经3个星期没来上学了。我问她的同班同学们:“她怎 么了?”他们几十个人中竟无一人知道,而且似乎是谁也没想过这个问题,谁都对此毫 无兴趣。 后来我的同事告诉我,这位女学生生病住院了。“有谁看过她吗?她需不需要帮助?” 我问教研室的同事们。同样让我惊奇的是,几位老师竟异口同声地说:“这关我们什么 事?她有她的亲人!” 最高追求:温馨的家庭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曾刊登过两篇专访,一篇是采访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一篇 是采访歌唱家亚历山大·罗森鲍姆的。记者向他们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都是:“对您来 说,工作和家庭哪个更重要?”在俄罗斯长大的罗森鲍姆觉得工作还是主要的,而生长 在美国的斯皮尔伯格则认为家庭最重要。 也许斯皮尔伯格说的并非真心话,也许他只是想讨好公众。可问题是,为何美国人都 喜欢听别人说“家庭比一切都重要”呢? 如今,无论在美国的电视媒体里,还是在各种“秀”里,他们都极力宣传着“家庭最 重要”的理念。在很多美国人看来,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最看重的品质:不息进取 在美国人希望自己孩子养成的各种品质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学会合理出售自己的 才能和不息地进取。 我住在华盛顿大学教授史蒂夫的家里。他那宽敞的两层楼房只住着两个人:史蒂夫和 他的妻子。而他们那正在华盛顿大学读书的唯一的女儿却并没有和他们同住,而是和一 个女友合住在学校旁租来的一套房子里。对此,史蒂夫解释说:“女儿已经15岁了,应 该学会独立生活,否则这将不利于培养她的独立能力和进取精神,也有碍于她日后的发 展。” 有天晚上,我听到客厅里传来激烈的争吵声,是他们的女儿因为某种原因回家来请父 母帮忙,可父母坚决回绝了她的请求。女儿离开后,史蒂夫夫妇情绪非常激动,忍不住 和我交换意见。我提醒他们:她是你们唯一的孩子,为什么不帮帮她呢?”“那样的话 ,她出去住又有什么意义呢?”史蒂夫的妻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