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的飞翔空间

作 者:
张行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职业技术教育(有删节)

内容提要: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会成为搏击长空的大鹏。但我没有翅膀!我只是一只职无恒 业的候鸟。”17岁的吴敏敏初闯社会时,饱尝了求职的种种艰辛,她在日记里如此叹息 。 6年后,她当上一家酒店的部门经理。吴敏敏说,她很感谢在职业学校进行的3年历练 。 在这样一个越来越以能力为本位的社会里,广大职校毕业生收获的更多是喜悦的泪水 ,是成功的欣慰。 正是有了他们,我国才有希望提供世界上服务质量最好的客房、餐厅、美容美发、家 政、汽车修理…… 丹尼斯·伽柏在《创造未来》中说:“未来不能预测,但是未来能被创造。”打拼于 职场,投身于创业,孜孜不倦地求学……职校生正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看我72变”

      看“少男杀手”——猫脸大眼的蔡依林在MTV里翻卷出一片绚丽多彩,变幻着镜头演绎 “生命中的72变”,唱词掠耳而过,但这个动感十足又透着点不羁和傲慢的歌名,却真 的很符合一个叫胡颖的年轻人。

      事实上,他确实一直在变化地、弹性地生活着。

      1988年7月,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走出了江苏无锡船舶工业学校的大门,在“船舶电器 设备安装与调试”这一专业范畴,胡颖潜心学习了四年。当然,聪明的他,学到的不仅 仅是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Only Express Yourslef”(只要表现自己),这一具挑战 性的个性养成,成为他学习的主旋律。

      胡颖初出茅庐便崭露头角,在常州轮船运输造船电工班工作一年后,便担任电工班副 班长,也许再做下去,会依次升为班长、副主任、主任……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跳跃的胡颖不打算让生活过得“顺理成章”。1990年至1993年, 他为“变身”蛰伏,开始汲取能量,在东南大学学习机电工程专业的同时,他以坚强的 毅力自学日语。1991年8月,胡颖调入建设银行常州分行房地产部任设备主管。机会总 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5年,胡颖考取了公派赴日进修,学习TPS——丰田生产方式, 一年后回国服务建行。

      仿佛又有理由在一次大的锐变后“顺理成章”地生活下去。

      不过,请相信一个追求不断变化的人是不会收起梦幻的羽翼的。自1997年始至2001年 ,胡颖留学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剧L岛大学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当然,他 不会放弃任何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留学期间,他荣获优秀留学奖,多次作为留学生代 表参加各种活动。笑容依旧迷人,眼神更加坚定。2001年2月获鹿儿岛市长颁发的鹿儿 岛国际交流贡献奖,成为日本夏普录取的3名中国留学生之一,被派往无锡夏普,任总 经理助理。

      可是,同学、朋友的赞叹声显而易见远不如胡颖内心的变化快,因个人原因,他离开 了夏普,转而担任常州新区外位局日韩处副处长。

      四个月后,受日本金融财政研究会邀请,作为惟一邀请的外国学员参加日本早稻大学 研究生院短期MBA学习班。

      一年后,就职于日本最大化学品商社长漱产业株式会社投资的精细华工有限公司,任 副总经理。

      今天还是。可是明天呢?明年呢?真是不好判断呢!

      这样一个看上去像新好男人的人,给人的印象也许就是这样的:可以穿一件家常的套 头羊毛衣,有着体面的职业,有生活情趣,不拒绝进厨房,会说笑话,有时候会有一点 儿大男子主义。

      但在他头脑深处却时刻沸腾着永恒的变化旋律。与众不同,富有激情,裹挟着自信与 激情,昭示着个性的独立宣言——“看我72变”。

      十年磨一剑

      1991年技校毕业后,曾华锋在故乡煤矿当了两年工人,在轰隆的机器旁完成了自考大 专的所有课程,发表了上百篇新闻、文学稿件。在曾华锋拿到自考大专的第二天,面对 摇摇欲坠的工厂,22岁的他离开故土,像无根的转蓬。

      1996年,曾华锋应聘南方都市报。当时它还是周报,内刊,摆在报摊上不太起眼,但 从内容上能看出锋芒和锐气。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曾华锋打了个电话给主编关键,问他 招不招人。关键一点儿也不在意他的冒昧,而是约好见面的时间,并录用了他,而他用 一篇篇重大报道回报了他的知遇之恩。

      1998年1月,曾华锋应聘发行量号称全国第三的羊城晚报。通过笔试、面试、体检,在 上千人中,他成为惟一进入羊城晚报当记者的应考人员,其他20人则去了其下属的新快 报。

      那些年,曾华锋见证了一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兴衰沉浮,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 ”的精神,白手打天下,同报社一起成长。期间,曾华锋建立了近百人的政法通讯员队 伍,发表了大量独家报道,“重磅炸弹”,成了报社的“大牌记者”。

      但学历低,始终是曾华锋的一块心病。当记者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 道,看他一副还算文质彬彬的样子,被访者常会自然而然地问他是哪所学校毕业的,每 当此时他便有几分尴尬,只得顾左右而言他。面壁十年,也没有磨出一剑,只混了个没 有编制的“流浪记者”。

      曾华锋思索了很久,在这个重视能力但也重视学历的社会,即使他通过努力拿到了全 省、全国的好新闻奖,但在学历上他始终抬不起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2000年7月,跟曾华锋实习的一位女研究生怂恿他考研,并从考研政策和方法上解除了 他长年的困惑。此后,经过一年半的全力冲击,2002年曾华锋考取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 生。同年,凝聚曾华锋七年青春与辛酸的新闻实战专著《暗访黑帮——我的记者生涯》 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一技之长是立足的根本。不过,无论进哪一扇门,都需要“证据”来证明自己,除了 特长,还要文凭。学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自考和考研,让曾华锋实现了人生的两次重 大飞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