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这应该是描绘东北技工后继乏人的最准确词汇。作为我国“一五”、“二五”时期建设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东北曾经是“技术工人的摇篮”,但近一个时期以来却出现了技能型人才“断层”,尤其是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沈阳市劳动力市场公布的2003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中,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技工就占了6个。有关专家坦言,东北技工后继乏人,已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最大瓶颈。 “技工荒”,这或许是2003年浙江省人才市场上最让人无法回避的字眼。在各种人才招聘会上,在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为找不到工作犯愁的同时,具有职业技能资格的人员却成了各行业用人单位的抢手人才。而有工作经验的高级技工和复合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寻觅,一些企业即使打出年薪十几万的高价也无法聘请到所需的高级技术工人。 一北一南,迥然不同的两个地域,迥然不同的两种经济模式,如今却面临着同样的窘境——技术工人缺口。 制造业基地难觅高级技工 非典过后的一段时间,“童装之都”浙江织里镇许多企业老板不跑银行,不找订单,而是整天守候在车站附近——因为有经验的纺织机械工人极度短缺,他们只得把住城市的“大门”,高价争夺外地来浙江的挡车工。由于技工缺乏,当地各类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一时间成了抢手人才,众多企业纷纷到那里抢订毕业生。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修理、设备调试等紧俏专业的学生,都早早地预订光了。 浙江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一位负责人介绍,浙江省的职业学校每年培养近10万名毕业生,但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却多出了好几倍。 在沈阳,装备制造业技术工人经过大浪淘沙,仍沉淀有35万在岗者。但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沈阳的技工储备正在缩水,真正具有实用高技能的人才不多。哈尔滨市劳动力市场公布的2003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中,机械冷加工技工需求量最大,为2811人,缺口为142人。而机械热加工技工也成为热门,需求量为758人,缺口449人。专家们断言,东北技能型人才至少处于10年的断档期。 普通的技术工人已是如此短缺,那些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和技师更是万金难求。许多企业开出年薪28万元、30万元的高价,竟然请不到一名高级技工。永康市一家私营五金厂的经营者说,现在厂里虽然有200多名职工,但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还是四位从外地重金请来的老师傅,如果这几位老师傅一走人,厂里马上就会陷入瘫痪。据了解,由于浙江省制造业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有的厂里甚至只有几名高级技工掌握核心生产工艺,一旦这些人出了什么变故,整个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名,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目前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即便是在作为制造业基地的浙江省,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仅仅为6.8%。 此外,高级技工群体年龄偏大,后继乏人也是困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抽样调查显示,在目前为数不多的高级技师中,46岁以上的高级技工要占总数的40%以上。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将更加后继乏人。人们在重庆、长江三峡、广西等地发现,参与调试、维修大型或巨型基础设备的大多是两鬓斑白的来自沈阳的老技工。时至今日,还没听说有35岁以下技工去维修千万元以上设备的情况。 “造血”机能丧失导致“技工荒” 高薪招不到合格的高级技工,原因何在?除了因产业吉构调整带来的巨大技工缺口之外,实际上,无论是在社会观念,职业技术教育,还是在企业管理体制上,都存在着技工“造血”机能丧失问题。 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中72%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城市中竟有超过60%的父母希望子女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做父母的都把考大学当成孩子的惟一出路,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技术、当工人,结果导致了技校优秀生源的逐渐减少。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却是职业教育的急速滑坡,仅2002年中国就有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 技工教育、培训没与市场充分对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培养出的技术工人不符合市场需求,这是造成“技工荒”、“断层”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技工学校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一厂一校,规模小,效益低,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几十年一贯制,技术设备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办学机制较为封闭,招生难、发展难等等。2002年东北大部分技校停止招生,其中沈阳有74所。沈阳市除沈飞、黎明和金杯公司的几所全国重点技校能保证正常生源外,其余大多数技校的入学率仅有50%。 另一方面,企业自身“造血”机能的丧失也是高级技工难觅的重要原因。技校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工,而一个中级技工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高级技工,至少需要5年~10年的实践和不断地在理论上提高。这仅靠学校培养是没有办法做到的,而不少企业只以眼前的经济效益为重,不太顾及技工的利益,想不到为他们提供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制造业,职工流动十分频繁,许多企业主不愿意自己培养技术人才,而是一味地采用“输血疗法”,到外面引进人才。其实,“高级蓝领”是一份淘汰率很高的工作,新技术的升级换代是两三年一个台阶的。一个技工如果没有业务上培养和提高的机会,几年后知识就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