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8~20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行政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道德建设与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3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道德建设与现代化进程”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和谐社会的伦理思考 “和谐社会”是近期受到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发展形态概念,也是本次大会学者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和谐社会是各种要素的统一,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更需要伦理支持。 万俊人教授认为,和谐与现代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是一对矛盾。现代化本身是对和谐的一种破坏。因此,他更倾向于把“和谐社会”看做是一种基于对社会和谐的理想性诉求。在政治伦理的角度上,他认为政治正义是政治哲学的基本主题但非惟一主题。政治正义之正义性质来源于介于正义制度和正义美德之间的政治伦理正义,社会和谐的理想就在于在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基础上的政治伦理与个人美德的契合。李建华教授也认为,现代化与和谐是手段和目标相矛盾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应倡导一种身份伦理的意识,具体表现为以分为本的“本分”、安于职守的“安分”以及为社会主动承担责任的“敬分”意识。焦国成教授认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的身心和谐四个方面。社会和谐在现代性的意义上是一种基于规则的和谐,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我国社会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而来的,规则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确立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规则意识。唐凯麟教授认为,应当重视对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规范的研究。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也是对现代化进程的超越。王泽应教授认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应超越静态和谐论和片面发展观,实现动态和谐与全面发展;超越单纯的效率优先论与公平优先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整合;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友的有机结合。王小锡教授认为,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当今时代进步的两大主题。在两者的辩证关系中,何者具有价值的优先性取决于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现实需要。和谐社会是物质生产、民主法治、利益分配机制、人际交往方式、精神文化生活等与不断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社会。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渗透着伦理精神的道德化的社会。因此,要加快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二、关于伦理学基本理论及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 伦理道德的形上本性究竟是什么?樊和平教授认为,把道德当做“实践理性”是对康德的误读,道德的形上本性,在康德的“道德理性”之外,还有另一种重要资源,即黑格尔提供的概念:“精神”。他认为以“精神”概念诠释伦理道德更具有解释力和合理性。此外,与会的中外学者还就东方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交流与研讨。韩国学者朴孝钟教授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德”做了系统阐发。他认为,礼仪教育和有关“德”的教育是防止利己主义的关键。德育的成功是现代化教育成功的一半。日本学者佐藤贡悦教授从福泽喻吉的“脱亚入欧”论出发,对其“吾乃于心底拒绝东方亚细亚之恶友也”之结语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福泽所表达的含义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想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一切领域脱离东方儒家文化而使日本成为一个现代的欧美型国家,他所要排斥的所谓“恶友”并非东方文化之全体,而在根本上,日本是无法脱离东方儒家文化影响的。米寿江教授从明未清初回族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刘智的《天方典礼》一书出发,认为伊斯兰教伦理与中国封建儒家伦理,虽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但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共同的理论基础和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实践,使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杨明教授认为,中华民族道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依然有其时代价值。应当通过对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升华,对其优秀传统进行富有时代特色的诠释和阐发,使其有机融合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去。 三、关于加强道德建设 现代化进程离不开道德建设。在本次大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从道德教育、诚信建设、企业伦理文化等具体方面探讨了加强道德建设的路径。 吴潜涛教授从社会诚信的角度出发,认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根本条件。而在社会诚信建设中,政府诚信尤为重要。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一种形态,它是以政府为主体形成的关于政府价值理念、制度决策的善意真诚、守信不欺以及政府工作和运作过程中为维持社会稳定、实现公共利益而诚心于民、取信于民的意志、能力和行为的总和。从主体角度看,政府诚信对其他诚信主体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功能;从制度规范的角度来看,政府诚信具有独特的社会整合功能。陈瑛研究员从思想意识形态出发,集中指出了当前流行的新自由主义观的实质,认为在道德建设领域尤其要警惕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现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魏英敏教授表达了自己在环境危机、腐败、教育商业化及社会公德问题上的忧虑,并从伦理道德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葛晨虹教授认为,社会发展是社会经济理性、政治理性以及文化理性等方面的统筹安排。其中,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它是一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性主张。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理性文化的同时,建设价值理性文化,使先进文化建设在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王伟教授从行政伦理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的行政伦理学建设必须重视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与时代内涵,使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得到决策层的重视。新加坡学者王永炳认为,公民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国家建设中尤为重要。面对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一些问题,道德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在道德认同、道德形成过程、监督机制以及行为示范方面进行全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