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伦理建设中的血缘亲情模式分析

——企业伦理模式研究之三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金瑞,哲学博士,河南财经学院教授。(郑州 450003)

原文出处:
伦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企业伦理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企业伦理个性特征的表现结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企业血缘亲情模式是当代中国众多企业伦理模式中的一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情为核心、以服从为基本规范、家庭道德高于制度理性。这种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如果不从产权上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换,或者在内部进行微调,血缘、亲情就会被放大或固化,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字号:

      企业伦理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企业伦理个性特征的表现结构。血缘亲情模式是以中国传统“家”伦理文化为基础和依托形成的一种企业伦理模式,是当代中国众多企业伦理模式中的一种。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的家族企业是以此模式作为伦理支撑的。不仅如此,在非家族企业中,中国传统伦理中“家”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伦理取向。企业血缘亲情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情为核心、以服从为基本规范、家庭道德高于制度理性。对血缘亲情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是中国家族或民营企业生命力扩展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 企业伦理模式及特质

      1.模式、企业伦理模式

      一般认为,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形态具有稳定性和可复制性。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式是指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结构与经济运行原则或运行机制。文化学中的文化模式是指各种文化特征协调一致、比较恒定的组合状态,一种文化的诸成员普遍接受的文化结构,它通过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表现出来。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符号的结构和操作规则,或者是对传播现象、传播过程的理论化、简约化描述,如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的(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我们认为,模式既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组合状态,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模式的本质不是结构或外表本身,而是由其内在“思想”所决定的个性。就其本身来说,其形成是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化等诸多因素促进的结果;就其表现形态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构成模式最核心的部分,正如马丁·弗乐尔(Ma rtin Fowler)所说的,“是一种思想”。因此,模式并不是随心所欲可以复制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伦理意识从自发走向自觉;内容从以无私奉献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伦理为主走向与市场经济日益契合的经济伦理;建设从模仿西方走向渐趋博采众长,开始出现特色;状态从无序走向理性、从共性到出现个性化趋势等,都表现了中国企业伦理整体进步态势。一些优秀企业在发展壮大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伦理特色或个性,我们称之为企业伦理模式。具体说来,企业伦理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企业伦理个性特征的表现结构。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的价值观及伦理精神,这是支撑和分界不同企业伦理模式的关键。企业伦理模式的中间层是广大员工所认可的企业道德规范,外层则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处理同利益相关者关系时的各种伦理行为。企业价值观及伦理精神决定着企业的道德选择或规章制度安排,并通过一定的载体传递给全体员工,用于约束员工行为和培育其职业精神。

      2.企业伦理模式的特性

      从一定程度上说,企业伦理模式是企业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中国目前进行伦理建设的企业来说,它们的模式选择虽千差万别,但以企业最突出的伦理个性为依据,从比较文化的视野,我国企业的伦理模式大致可分为,权威模式或企业家的人格感召模式;使命或责任模式;制度伦理模式;市场经济中的集体主义伦理模式;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伦理模式;血缘亲情模式等。尽管各种模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制度伦理模式中可能有使命和责任因素,血缘亲情模式中也有权威的因素等。不仅如此,企业伦理模式还具有共同的特质,主要表现为:

      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企业伦理是企业社群在长期演化历程中所凝聚的社会共识,其形成要件是由企业的异质性(所有制的性质不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伦理观念、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企业的社会基础等变量决定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一样的树叶一样,”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伦理精神的形成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成就的”。特定的伦理理念是支撑和分界不同企业伦理模式的关键要素。这就决定了企业伦理模式的唯一性,即精神可以学习,模式却难以复制。如把毛泽东思想和集体主义伦理作为行动规约和精神支撑走上共同富裕的南街村,尽管前去学习的人和企业无以数计,但在中国大地上很难克隆出一个同样的南街村。海尔模式惊天动地的成功,引得无数企业竞相前去取经。但是,一般参观者到海尔看到的是文化外层,即海尔的物质文化,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能不能把规章制度传授给他们。其实最重要的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和规章制度。”海尔总裁张瑞敏道出了海尔模式没有被其它企业成功复制的真正原因。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对学习型组织的修炼这种管理模式不能模仿,如果只会模仿,“就会误导组织,掉入片断仿效与盲目追随的陷阱而已。”

      文化属性。企业作为构成现代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属性,而且还具有政治、法律、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社会属性。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取向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这是近年来人文经济学者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的伦理行为和模式选择,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选择。民族的、历史的、时代的因素及社会制度等都在企业的伦理选择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英国著名学者卡尔·莫尔、戴维·刘易斯以当前国际企业研究领域中流行的理论体系——“折衷模式”(其核心优势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地理位置优势)对人类上自公元前2000年下至当代的跨国企业进行了透视,得出的结论是:在众多的企业模式中,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模式是正确的,每一种只是反映了它得以产生的文化底蕴。在数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相似的文化底蕴产生了相似的管理模式。”考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历程,不难看出,自从近代企业产生以来,中国企业的伦理模式既受到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不管是传统的宗法等级伦理、血缘伦理模式,计划经济时代的共产主义伦理模式、集体主义伦理模式,还是市场经济时期出现的制度伦理、人格感召模式等多种模式无不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