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以要加强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 道德学习是与道德教授相对而言的,前者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即他是如何习得道德的;后者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关注的是教师的行动,即教师是如何教授道德或教师是如何使学生形成道德的。二者尽管有一定的联系,但其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加强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强调对道德学习的研究符合教育研究发展的大趋势和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在教育研究的历史上,由重视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未尝不可以看作一场教育研究的革命,这种转向在教育研究尤其是教学研究中,几十年前乃至近百年前即已肇始,近年来更是蔚成趋势。但在道德教育领域,这种研究视域的转变不过才刚刚开始,还谈不上从“学”的角度对道德教育问题进行自觉的审视和系统的关注,更谈不上研究重心的转变,因此,加强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是积极顺应教育研究的发展大势,开拓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新局面的需要。 从逻辑的意义上讲,任何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都应包括学的理论和教的理论,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和前提,无视“学”的问题的研究,“教”的理论是残缺的,于实践无益甚至有害。对儿童道德学习、发展本质的研究和廓清,对道德学习、发展机制和规律的揭示,既是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本有之意、完整道德教育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助于确立一种新的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策略。 在价值层面上,重视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不仅意味着理论研究的自觉,是合乎逻辑和历史的选择,而且充分体现了人本化的教育价值观。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按照学生道德学习、发展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实际的道德需要和道德状况出发进行引导和培养,最终达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目的。对道德学习的研究,其实质和目的就在于试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道德教育,把教育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之上,从而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无视学生学习的特点去培养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从“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决不是简单的称谓上的、形式上的变化,它还意味着深刻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以往的道德教育是以教来塑造学、让学适应教,而现在的道德教育是要以学引领教、让教适应学;“教”强调的是外在控制,“学”则强调内在的激发。因此,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拒斥“非人化”的教育,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人本化理念。 从研究的现状和教育的实践看,对道德学习问题研究的匮乏和道德教育实效性差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任何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都应包括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一是关于道德如何学的理论,二是关于如何根据学的原理进行教的原理和方法,两相比较,前者则是更为基础更为根本的。学的理论是教的理论的逻辑前提和依据,同时,教也是为了促进学,学是教的目的。而迄今为止的道德教育理论,尤其是国内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还是“教”的理论,而不是关于“学”的理论。从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忽视对学生道德现状的关注、忽视对学生道德发展规律、机制和特征的了解,也是导致道德教育实效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尽管学校、教师在道德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缺乏对受教育对象应有的了解,就使得外在的教育力量变成了无用功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 所以,在一个信息化、价值渐趋多元化的时代已然来临之际,把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从“教”转向“学”,不仅有助于催生新的道德教育观念,改革旧的道德教育观念和实践模式,使道德教育策略的开发和实践建立在科学、坚实的根基之上,使道德教育真正摆脱经验主义的、理想主义的以及种种不可靠的因素,使道德教育走向更加自觉和更加人性化的轨道。而且随着道德教育研究重心的变化和新的研究视景的开拓,无疑也将有助于新的道德教育范式的生成。 二、研究道德学习问题应该采取的视角 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宜采用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综合的角度来透视,因为人的学习是极为复杂的。到目前为止,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已经涉及到的学科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文化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道德学习在人类的学习中又是较为独特的一种学习,更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对道德学习的研究也不是哪一门学科或哪一种视角所能胜任的。其中,在考察道德学习问题时,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又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最基本的视角。之所以强调上述三个视角是最基本的,这一方面是由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学科本身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道德学习本身的特点所致。道德学习首先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是属人的,需要哲学的探究;同时,道德学习也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需要心理学的观照;另外,道德学习更是一种社会性学习,同样离不开社会学的视角。具体来讲,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关注道德学习,它们分别应予以解决或者应该回答的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