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小锡,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 事、副秘书长,江苏省伦理学会执行会长。(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伦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是物质生产、民主法治、利益分配机制、人 际交往方式、精神文化生活等与不断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理性社会。构筑时 代道德、创建道德环境、完善道德化制度、注重道德教育、重视官德建设是当前加强道 德建设,加快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方法和重要途径。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8 期

字号:

      和谐与发展是现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发展是作为更高层级的社 会和谐存在的动因,是在更高层级上和谐社会之和谐存在的价值正当性所在;而和谐以 其固有的现实基础构成了所有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座架和历史原生质,是一切发展之 阶段性的价值圭臬。没有发展的和谐很可能是历史的倒退和社会的停滞,没有和谐的发 展则往往是历史的盲动和社会的偏执。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发 展和和谐始终是时代存在的两个支点,它们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相互支撑。当然,在两 者的辩证关系中,何者具有价值优先性则取决于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历史进程 中的现实需要。构成这一依据的价值标准是在一定意义上含有终极意蕴的实践准则。

      当前,我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形态 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它“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社会的和谐性质大体上可以作这 样的表述:其一,当今时代,作为发展之强势主体形态的经济发展虽具优先性但并没有 绝对的宰制性。社会发展依托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整体的发展,是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价值优先性并不能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 而取代其他社会领域的发展价值和标准;其二,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环节,是对实现小康社会的一种现实表达。这不仅是对以往我国现代 化建设中过分追求单极经济化以及其它社会各领域建设各自为政的一种纠偏,同时,也 是社会意识主体基于现实和理想而对历史社会发展的自主把握和认识升华。其三,作为 一种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它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发展和社会 和谐所产生的价值双向性使得两者的存在价值互为依据和支撑。

      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 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政策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 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2](P367)这是邓小平在1 980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就“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为主旨内容的一段讲话 。[3]这段话至少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而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形态 ,和谐社会也必然会体现出这一价值维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信念支撑和价值目标,同时它以制序化的规范要求协调着各种社会关系(尤 其是利益关系)并引导着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它以“物化”的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性质 的精神文明融灌在物质文明当中,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主体。并且,全民族思想 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本身就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和谐社会不仅需 要道德的支撑,它自身就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形态。故不失时机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增强和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现 实途径。

      一 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的社会

      如前述,和谐社会是物质生产、民主法治、利益分配机制、人际交往方式、精神文化 生活等与不断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理性社会。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 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 会。

      第一、物质文明展示道德精神,物质创造需要道德精神。

      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物丰物优的社会。一方面,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展开本质力 量的实现方式,而其文明形态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所能达到的程度。由此,在另 一方面,物质文化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物化表达,任何由于人类行为而形成的物质都是 精神化了的物质。从社会发展的经济形态来看,在前现代社会,也就是工业社会以前, 由于物质生产力的不发达,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的羁绊。而在工业社会, 科技革命打破了这一历史的僵局。以知识和科技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 精神生产力的效能。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社会从被动地受外部物质世界的制约转而以自 主性的科技知识主体的姿态强化了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占有和支配。[4]这是一个要求释 放精神能量的时代。由此,它也是一个需要补充精神能量的时代。而道德作为人类精神 形态的一种价值实现方式对物质文明的社会效用在于:其一,近代以来的物质文明主要 是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结果。然而,以求真为特质的科技知识型的工具理性,需要以 求善的道德文化价值理性为其提供正当性的价值辩护,失却价值合理性的工具理性在一 定意义上是不具备合法性存在之前提的。尤其在当代,在以科学技术为意识形态的人类 社会的异化阶段,找寻失落的价值精神将依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主题。[5]其二, 物质的价值性体现在属人的特性上,“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诉求使得物不仅仅单纯地 体现自身,而且要始终围绕着人而展开其价值关怀和理性内涵,更接近于人性的需要, 更有利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更便捷于人改造世界的实现方式总是道德价值的物性体 现。其三,在物质文化的创造过程中,道德精神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精神动力。道德系统 自身的结构完全可以融合在物质创造的过程中,通过其道德情感的渲染和激发,道德意 志的强化和规导,道德素质和境界的提高而以精神生产力的形式稳定而持久地作用于物 质生产力,从而带来具有增殖性的物质创造价值。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无论是在物质生产还是在物质基础亦或是在物质作为精神性的理 性表达的方式上,都体现着道德价值内涵并受益于道德价值的增殖效应。因此,发挥社 会主义道德在物质文化创造中的价值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