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在一定意义上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公民生养栖息的主要场所,同时又是一定生活群体的精神共同体的培养凝聚基地。伦理关怀在社区管理中的更多介入,在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方面,在提高社会公民生活质量方面,尤其在凝聚整合社会情感和社会向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社区概念的时代定位 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应从树立新型社区概念开始。要在社会运行发展新阶段和现代社会管理新模式的高度和深度去重新认识社区。我国的社区实践,从居委会为单位的社区服务活动开始发展,以尊老爱幼、扶贫济残、教育失足青少年为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初步把社区建设的意义提高到了城市现代化管理和社会管理水平的认识高度。 社区存在及其概念是社会发展的新事物。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社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地方生长起来,作为传统社会基本单位的家族血缘纽带渐被冲破。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的基本细胞单位落于行政单位之上,社会治理主要采取单位制行政管理的模式。随着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管理模式已发生重大变革。现代社会中政府与社会之间已变为小政府大社会的关系。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已开始向社会分离和转移。一方面政府管理重心下移,行政单位社会职能逐渐淡出;另一方面社区在城市管理中,以及在国家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逐步凸显。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单位人”身份属性也逐渐向“社会人”过渡转化。人们的身份属性定位经历了家族——单位——社区的演变过程。 以往家庭和行政单位所承担的社会性职能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着转移淡出的变化,一种新的社会基础单位——社区形成,从家庭、政府和单位转移分离出来的各种社会职能转而由社区组织承担,社区在社会运行和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日渐凸显。许多关乎国家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工作,都必须从社区做起。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落实,小到公民的日用伦常生活及其管理,都必须从社区抓起。社区已成为当今社会运行的细胞单位或基础平台,成为一个体现今天社会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可以说,要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都必须从社区管理这个基础层次做起。 在此意义上,社会管理、生活品质的提高,国家和政府的许多大政方针及其思想理念的贯彻实施,如社会情感凝聚、公民道德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观,包括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教育,都必须落实到社区这个基础平台上。我们也必须在社区这个新的社会平台上,探索创建出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和管理思路。社会结构变化了,我们的思想理念及各项工作,包括社会有效管理,也都必须随之变化,探索新思路,创建新模式和新方法。 二、社区“双重家园”理念与伦理关怀 关怀社区管理中应介入“双重家园”理念。社区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可表达为家园建设。但家园建设绝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场所构建的概念。居住栖身是社区家园的重要功能,所以家园建设当然要努力建造舒适方便的物质硬件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居住环境。但另一方面,家园还意味着一种精神心理的归宿。要营造互爱互助的和谐人际氛围,营造人们对社区的心理情感方面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为人们提供一个心灵情感的生活空间。人的需要历来有两大方面: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就家园意义而言,这两大需求就表现为对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需要。只有建立在双重家园需要的满足上,人的家园感才会真正产生。 目前一些社区建设,从房地产开发到管理服务,其理念常常还停留在为居民提供居住场所的目的层次上,比较注重楼房建造、设施配备、制度性、商业性的管理和服务等硬件方面的建设,对社区文化品质、伦理关怀、心灵温暖以及情感凝聚方面却关注不够。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建造一个物质的、现代科技的生活空间已不是难题。但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期望并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居住空间上,他们需要找到真正的家园感觉。社区建设,从开发到服务管理,必须在给居民一所住房的同时,还带给他们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这个社区家园不仅是栖身之处,还是心灵的港湾。只有在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双重获得的基础上,人们对社区的家园感才会产生,居民也才可能做到视社区为真正的家。可见,对于社区管理和建设而言,有时候物质条件、硬件水平、经济实力等关系物质家园建设方面的因素,可能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精神家园的营造。 如果说建立在“双重家园”基础上的家园感是人类普遍的需要的话,那么中国人的家园感寻求可能更为突出。这和中国以血缘家族为根基的社会历史道路相关,和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文化相关。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家族,是典型的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基本组织。家族管理模式采用亲情的、伦理的方式,也孕育出了带有浓厚血缘亲情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已作为我们民族的生活和心理习惯深深积淀下来。家族村落对家族成员负责,家庭成员对家庭和家族具有充分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这其中有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依赖,但更有一种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归属和依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和家族给人们提供了物质的和精神心理的双重家园需求的满足。 东方人和西方人相比较而言,尤其是中国人,特别注重亲情,这是血缘亲情根基的文化心理延展,同时也格外注重家园,家园具有中国人的心灵归宿的意义。西方人可以到上帝、天堂那里寻找精神寄托和归宿,西方社会在动用政治、法律等诸多社会外在机制的社会凝聚资源外,社区教堂在情感归宿及其凝聚整合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中国文化没有生出典型意义上的彼岸宗教神灵,中国人几千年来习惯于从“家”中落实归宿感和亲情凝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