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几个理论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夏伟东,北京《求是》杂志社副总编,中国人民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722)

原文出处:
伦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必要从把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关系入手,加深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解决一些人们容易产生困惑的深层次问题,即:宽与窄、古与今、旧与新、内与外、名与实等。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系统而扼要地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概述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并要求“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此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都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有进一步的表述和要求。根据十六大报告以来中央关于民族精神内涵的有关论述,我认为,要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正确解答以下几个理论问题。

      一 宽和窄

      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与历史阶段的分期是紧密相关的。可以把民族精神理解为宽泛意义上的,即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全过程的意义上来把握中华民族始终共有的民族精神。也可以把民族精神理解为狭窄意义上的,即从某个历史分期的意义上来认识中华民族曾有或现有的民族精神。我认为,对民族精神的界定,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历史阶段上,均不宜取窄意,而宜于取宽意,甚至可以说,在民族精神的界说问题上,无论是内涵包容,还是历史阶段跨度,都应坚持宁可失之宽,不可失之窄的原则。民族精神决不是古代才有的,也决不是近代或现代才有的,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其基本形态一定会比较稳定地反映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同时,这些基本形态又必然会在各个历史分期中有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形式。

      宽与窄的理解,不应是彼此对立的,而应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宽泛意义上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形态,就没有在民族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起支撑作用的、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的内核。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狭窄意义上的民族精神的各个具体表现形式,民族精神就被抽掉了活生生的血和肉,也就没有全部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

      因此,今天我们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既包括弘扬宽泛意义上的民族精神,即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统”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也包括弘扬狭窄意义上的民族精神,即那些产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的不同历史阶段上而又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价值的民族精神。十六大概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正是宽泛意义上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形态,是在中华民族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起支撑作用的、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的内核,而在各个历史阶段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活生生的血和肉,是中华民族全部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的总和。

      那种认为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甚至只能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民族精神的看法,显然是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了过于狭窄的理解,是不足道的。十六大报告概括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形态,在中国的确古已有之,然亦非为古代所专有,它们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绝于缕,与时俱进。尤其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从五四运动以来,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因此,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与弘扬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提法,不应简单混同。

      二 古与今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民族精神在古代是源,在今天是流;但是今天的流却是洪流,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增添新的时代精神活水的洪流,而不是古代源头的涓涓细流。从狭窄的意义上说,古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相联系,指的是它们均为民族精神洪流的组成部分;相区别,指的是它们原本均为民族精神的支流,分别于不同的历史入口处汇入到今天的民族精神的洪流之中,反映着某一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是特定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的精神表现形式。因此,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厘清古与今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寻找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立足点的问题,即弘扬民族精神是以古代的民族精神为立足点,还是以当代的民族精神为立足点。

      在民族精神是否有优劣之分的问题上,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对民族精神本身也要区分精华与糟粕,不能简单认为凡是民族的精神现象都必定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这种看法并非全无道理,一个民族的精神现象确实有十分复杂的一面。但这种看法在实践中会产生混乱,并带来不必要的理论纷争。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至少不应将中华民族精神分为精华与糟粕对立的两极,而应在褒扬的意义上来使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至于我们民族在精神上的弱点,可以从“民族意识”的角度去分析,在民族意识中去区分精华与糟粕,就如鲁迅当年大力讴歌民族的“脊梁”,严厉批评民族的“劣根性”那样。我个人持后一种观点,并建议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前面加上必要的褒意的限定词,如加上“伟大的”这样的褒意形容词以为界定。

      如果这样的论点成立,那么,讨论民族精神古与今的关系,就不是去讨论在民族精神中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的问题。而是要着重弄清应当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的问题。这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现实问题。如果取厚古薄今的态度,那么,所弘扬的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古代民族精神的形式,所弘扬的民族精神的内核,就是古代民族精神的内容,特别是占据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主流位置的儒家思想精神的内核。相反,如果取厚今薄古的态度,那么,所弘扬的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形式,所弘扬的民族精神的内核,就是中国共产党80余年来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开拓创新,从而极大丰富了的民族精神的崭新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