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伦理学如何发展

——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登巧,吉首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 吉首 416000)

原文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反思传统经济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的产物。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局限性在于缺乏对人的深刻了解。人的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实质和核心,发展伦理学必须解决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字号:

      一、为什么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迄今为止,发展伦理学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两个阶段。传统经济发展观是指近代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社会发展观。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明显改善。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P277)但人类这种无限制地征服自然和发展生产力在当代已走到了尽头,人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P383)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发展观的错误,传统经济发展观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相分离甚至对立。二是片面夸大人的地位和作用,忽视自然对人的制约,将人理解为万能的主宰者和绝对主体。生态伦理发展观是反思传统经济发展观的产物。生态伦理发展观具体可以分为以动物为中心的动物中心主义、以生命(包括植物)为中心的生命中心主义和以生态(包括无机物)为中心的生态中心主义。其共同思想就是认为动物、植物甚至无机物与人是平等的主体,拥有与人同样的价值和权利,应该享受与人同样的道德关怀,从而提出“动物解放”、“敬畏生命”、“捍卫大地伦理”等主张。生态伦理发展观企图超越传统经济发展观,但由于将人等同于一般的生物,在本质上是自然中心主义和物本主义,其价值导向和伦理关怀是为物的而不是为人的,因而不可能成为人类理想的伦理发展观,也不可能正确地指导人类的发展实践。无论是传统经济发展观还是生态伦理发展观都是无“人”的伦理发展观。传统经济发展观表面上肯定人、抬举人,但由于孤立地夸大人的力量和作用,实际上是对人的歪曲和误解,人成为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经济动物。生态伦理发展观打着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旗号,从根本上排斥人、消解人,人变成“非人”——动物化的人。面对传统经济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的困境,我们不仅要问:什么是发展伦理学,发展伦理学如何发展?我们认为,发展应是人的发展而非物的发展。人的发展问题是发展伦理学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发展伦理学必须解决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伦理学就是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局限性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定义1)。有的学者不同意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认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它没有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首先性地位,仅仅从人与人的关系定义可持续发展”。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它又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而掩盖了当代人之间的矛盾及其重要性。”“完整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3](定义2)郑又贤认为,王书明的定义也存在不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该是“注重发展质量,使当代人彼此之间及其同自然界之间,真正做到平等、互利、协调共生,并能为后代人保持甚至开创更加强盛的发展态势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的发展。”[4](定义3)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丰富和深化了传统发展哲学和伦理学。但由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模糊性,导致人们在发展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理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发展的主体和价值导向不明确,即发展的主体是谁,是为谁发展。第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代内之间的关系、代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混乱认识。定义1忽视了代内之间的关系。定义2颠倒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首先性地位”。相对于定义1和定义2,定义3对可持续发展的概括较为全面、系统,既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起来,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指出了代内之间的关系,又揭示了代际之间的关系。定义3关于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利、协调共生”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同时又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也要“真正做到平等”,这是值得怀疑的。自然事物不可能与人是平等的,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根本区别于自然存在物的。

      上述三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一方面各自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三者又都具有某种片面性。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没有揭示发展的可持续性到底是为物的或是为人的。其关键失误就是没有正确理解人,进而影响到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对传统经济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的超越。传统经济发展观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生态伦理发展观表面上宣称人与自然相和谐,但由于抹煞了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实质上是物与物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突出人与人的关系是更深刻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人与人相和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升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仅是概念的变化,更是哲学(伦理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人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涵义就是指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在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关系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