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记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的第一部科学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和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共同制定了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正是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苏联学者梁赞诺夫的主持下,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分别于1924年、1926年用俄文、德文发表了《费尔巴哈》章手稿。以梁赞诺夫的工作为基础,苏联学者阿多拉茨基根据苏联理论界当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对《费尔巴哈》章手稿进行了新的编辑、删节、整理,并于1932年用德文、1933年用俄文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第一版(MEGA1)第一部分第5卷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第4卷。这一版本流传非常广泛,是后来绝大多数版本的母本和长期以来人们理解、诠释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文本依据。1962年,西欧学者巴纳在整理马克思其他遗稿时发现了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三页新手稿,其中两页属于《费尔巴哈》章。这成为国际学界批判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反思阿多拉茨基版的是非功过的一个契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也由此进入一个高潮。40多年来,围绕《费尔巴哈》章手稿国际学界提出了多种编排方案,日本学者广松涉1974年出版的新编辑版就是其中之一。为了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160周年和广松涉逝世10周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23日至24日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名古屋大学、大东文化大学、早稻田大学、情况出版社等高校与机构的日本学者10余人,与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国内学者60余人出席会议,就《费尔巴哈》章的文献学研究史、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当代争论、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费尔巴哈》章的文献学研究史

      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倍倍尔、伯恩斯坦和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先后保管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手稿。恩格斯和伯恩斯坦曾对手稿做过标记和编码。这些手稿中有的早已经散失,有的在发表后底稿被毁,有的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找到。这给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其中《费尔巴哈》章的困难尤其巨大:《一、费尔巴哈》这一部分包括马克思从第1页编到第72页、并用一些笔记加以补充的一篇草稿,以及另外六篇手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中三篇上面加了《一、费尔巴哈》的标题,但没有明确注明它们该如何编排,根据学者后来的研究,另外三篇手稿也应当属于《一、费尔巴哈》。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际学界先后提出了不下七八种编排方案,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梁赞诺夫版(1926)、阿多拉茨基版(1932)、巴加图利亚版(1965)、广松版(1974)和尚未正式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第二版(MEGA2)。

      1926年,苏联学者梁赞诺夫在他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一册中首次用原文发表了《费尔巴哈》章,发表时的标题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同时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945年原稿附在了正文前面。1938年,郭沫若曾根据德文(同时可能参照了当时已有的几个日译本)将梁版《费尔巴哈》章译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名刊行。在编排上,梁版遵循了伯恩施坦的编码顺序,但删除了伯恩施坦误编进去的内容,同时保留了恩格斯写的标题《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梁版正文有三个小标题: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B.唯物史观中的经济、社会、个人及其历史;C.国家与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第一、三个小标题是手稿中原来就有的,第二个则是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后加的。除了将按照恩格斯编码的第3、4张手稿(即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8页第3段至第71页第3段)放到最后之外,梁版的编排基本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结构和排序以及马克思编注的页码。梁版力图如实反映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原貌,并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在手稿的完整性以及文字的辨识等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但它却为以后的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梁版的研究为基础,1932年,MEGA1第一部分第5卷发表了由苏联学者阿多拉茨基主持编辑整理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个完整的、历史考证性的版本,也是1933、1955年俄文第一、二版等诸多影响巨大的版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三卷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据此移译的)的编辑基础。与梁版相比,阿版《费尔巴哈》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阿版依据当时苏联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按照“意识/意识形态的基础/共产主义”这种强制结构将手稿划分为了三个部分,并根据编者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增加了“B.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和“3.自然产生的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与所有制形式”这两个标题;第二,为了逻辑完整性,阿版对手稿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改编”,将大部分标有马克思编注的页码的手稿主体部分(即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4-135页的[Ⅰ]、[Ⅲ]、[Ⅳ]部分和“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分割为几十个片段,除了将个别片段插入马克思恩格斯直到最后都还在修改的那部分手稿(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5-16页的“序言”以及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2-74页的[Ⅰ]部分)之外,对剩下来的段落进行了剪刀加糨糊式的拼贴,以至读者根本无法看出手稿的原貌;第三,为了使拼贴更加“自然”,阿版甚至在手稿个别地方擅自添加了连接语句,例如阿版将马克思编注的第28页和第8页中论费尔巴哈的段落拼贴在了一起,由于当时第29页散失了,因此第28页是以“如果他们的‘存在’”结束,为了使意义能够连贯阿版自行添加了“同他们的……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页),而在第29页1962年重新被发现后,人们看到,手稿的原话是“同他们的‘本质’完全不符合,那么”(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97页第15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