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庆祥,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与核心就是人学。马克思主要是在论战中,在辩证理解和对待自己遇到的各种矛盾关系中开辟人学道路的。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可以简要概括为: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关注无产阶级的解放;注重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注重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注重用理念引领实践;注重革命实践的生成作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揭示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就必须揭示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也就是真正厘清马克思的人学观。

      马克思的哲学不仅开创了整个当代哲学,而且也实际地影响和参与了整个当代哲学的发展进程,而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与核心就是人学。总体来讲,马克思主要是在论战中,在辩证理解和对待自己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关系中,开辟人学道路的。

      一、人学的视域:在抽象思辨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中,马克思更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马克思的人学不完全排斥抽象思辨,但它更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远离现实生活而醉心于抽象的哲学批判之思辨倾向,鲜明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也就是说,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脱离实际,不关心德国现实,仅仅在书斋里搞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与这种倾向相对立,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哲学需要终结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66~67、131、73、15~16、2、67、77~78、219、242、411、461、416、16、11、417~418、57、75、277、129页。)因此,“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我们的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66~67、131、73、15~16、2、67、77~78、219、242、411、461、416、16、11、417~418、57、75、277、129页。)。这就是说,马克思人学的视界,是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并注重对现实的个人、现实个人的活动和他的物质生活条件进行经验性研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德国哲学在太空飞翔,而他只求深入全面领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日常事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51~652页。)

      研究人的生活世界,是马克思开辟的第一条人学道路。

      二、人学的主题及其品格:在抽象的“类”与现实的人中,马克思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

      马克思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主要是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是马克思人学的主题。这一主题可分解为两个论题: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人的异化并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进而使异化世界成为人道世界的价值主题;诊断造成人的种种存在状况的根源,制定医治人和社会病态方案的科学主题。

      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没有真正达到对人的科学理解。这主要表现在多从“类”的意义上理解人:第一,许多哲学家只是抽象地设定人,这种抽象的设定虽然包含了对人的某种理想性理解,但这种理解与现实人的活生生的生存活动却是相异在的;第二,一些自然主义哲学家虽然看到了人的生命存在,但却只是在一般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人,没有看到现实的人与一般生命存在的本质差别。由此,他们所建立起来的,要么就是关于人的形而上学,要么就是关于人的生物学。

      马克思明确表达出对这种哲学的尖锐批判,表达出对“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的关切。他指出:以往德国的一些哲学家往往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一般人”或“类”,把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66~67、131、73、15~16、2、67、77~78、219、242、411、461、416、16、11、417~418、57、75、277、129页。)这就是说,马克思人学研究的主题和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或“类”(虽然马克思并不完全排斥“类”思维),而是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过程,“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66~67、131、73、15~16、2、67、77~78、219、242、411、461、416、16、11、417~418、57、75、277、129页。)。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主要是无产阶级。所以,马克思的人学十分关注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关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并注重使工人阶级的异化世界成为人道世界,认为那种不关注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哲学,不关注无产阶级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哲学,将失去生存环境。由此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66~67、131、73、15~16、2、67、77~78、219、242、411、461、416、16、11、417~418、57、75、277、129页。)这意味着,马克思的人学是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的,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精神武器。基于这些思考,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66~67、131、73、15~16、2、67、77~78、219、242、411、461、416、16、11、417~418、57、75、277、129页。)这里,马克思把自己哲学或人学的迫切任务确定为研究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真理和异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