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质疑现代性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借鉴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光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现代性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政治体制、文化状况的统称。质疑现代性、批判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与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质疑,主要有:以“微观权力论”质疑批判了西方所谓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制度;以“工具理性”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以“非中心化”思想,质疑现代化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诸如,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等,同时表达了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的关注。这些质疑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启迪是:首先要明确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从产生异化的原因入手,创造条件防止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拒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处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求得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字号:

      一、从何谓现代性说起

      关于什么是现代性、现代化,当代一些社会学家、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有过不少相同或相近的论述。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1]。美国当代的“技术批判”理论家芬伯格认为现代性显然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各种民主政体和城市化等事物的普遍完成”[2]。美国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后现代理论》中指出:“现代性一词指涉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在一些人看来,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相对立,它具有革新、新奇和不断变动的特点。从笛卡儿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3]

      综上所述,现代性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政治体制与文化状况的统称、简称。现代性在取代封建制度,实现社会转型时,一直处于现代化的动态过程之中,正如福柯所说它表现为“理性化、规范化和统治日益增长的过程”[4]。所以,现代性与现代化可以通用、并用。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从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萌芽,经过16世纪尼德兰革命、17世纪英国革命、18世纪法国革命,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欧洲一些国家陆续建立起来。此后,随着许多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迅速拓展。到19世纪上半叶,由于有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及世界市场的开拓,几乎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从而把整个世界联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以后,它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把世界的民族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把全世界的国家分为资本主义宗主国和附属国殖民地半殖民地。

      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竞争日益尖锐,帝国主义为了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20世纪以来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1918年)是帝国主义两大集团(德、意、日“同盟国”与英、法、俄“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参加国33个,卷入战争的人口15亿以上,死亡2000余万人,伤残2000余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世界大战,先后有60多个国家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战争,死伤更加惨重。如苏联死亡2700万,其中红军900万;犹太人被屠杀600万;中国死亡2500万,伤残1000多万。更要看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内加剧了两极分化,使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垄断寡头手中倾斜,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经济发达国家与经济落后国家的两极分化,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两极分化进一步发展,20%的发达国家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财富。

      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即现代性的建构“给许多人带来了难以计数的苦难和不幸,这些受害者包括受资本主义工业化压迫的农民、无产者和工匠,被排斥在公共生活圈之外的妇女,以及帝国主义的殖民过程中被灭绝了的那些种族。现代性还生产了一整套规戒性制度、实践和话语,从而使它的统治和控制模式合法化”[5]。铁的事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长期以来宣扬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虚伪性;彻底戳穿了资本主义是“理性的王国”、“人类的天堂”的神话。这就逻辑地必然地积蓄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与现代观念的否定情绪。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长着社会物质财富,又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军备竞赛加剧、人文精神的失落等问题。这些事实对“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主义”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现实的土壤上也滋长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怀疑、厌倦和否定情绪。

      以上这些问题,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一些国家已然十分突出,并充分地显示出来。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在现代后期的西方发达国家。这时正当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陶醉于西方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中,对资本主义五体投地歌功颂德时,后现代主义以敏锐的批判意识、超越意识,以逆向性的思维分析方式,对现代性、现代化进行了来自其内部的分析批判。质疑现代性、批判现代性、超越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与价值取向。“所有后现代理论家的观点均涉及对现代性的分析与批判”[6]。后现代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