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维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甲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和谐思维是适应现时代和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方式。文章重点分析了把握和谐思维需要搞清楚的几个问题:(1)把握和谐思维,要正确理解和谐与“异”“同”的关系。(2)和谐思维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关系。(3)和谐思维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字号:

      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黑格尔语)。任何时代的哲学和哲学思维既是人类精神和人类思维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自己所处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凝结和升华,反映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观点也正是本文分析和谐思维的方法论。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呼唤公正与和谐的思维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不论是世界格局的变迁,还是国内形势的发展,都在生长着新的时代精神,蕴育着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这个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就是“和平与发展”;而与之相适应的重要思维方式,就是“公正与和谐”的思维。

      邓小平在1985年3月以极其敏锐的智慧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准确地反映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和主要特点,准确地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和寻求发展的共同要求和渴望。首先是战争威胁,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军备竞赛并未停止。而军备竞赛和战争威胁是世界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最危险的制约因素。其次是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南北贫富悬殊问题、资源问题、经济和金融风险防范问题、国际犯罪和恐怖主义、毒品和艾滋病为代表的新型疾病的威胁等等。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已经严重构成了对世界各国发展的现实障碍。所有这些重大的共同性的矛盾和问题,又都是个别国家不能独立解决的,必须依靠全世界不同信仰的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必须依靠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广泛合作。正是基于这一思想,邓小平提出了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矛盾的具体思路:“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而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在总体上和战略上的回应。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邓小平强调,在当今世界解决国际争端,必须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他说:“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首先,对国际上的领土、资源争端,邓小平提出要从尊重现实出发,通过寻找争端各方的共同点、共同利益,从而结合成矛盾各方在其中共同存在、共同得利、共同发展的统一体的“和平方式”来解决。如对于南沙群岛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这些多年积累下来的争端,邓小平就主张:“是不是可以不涉及两国的主权争议,共同开发。共同开发的无非是那个岛屿附近的海底石油之类,可以合资经营,共同得利嘛。”邓小平这个化争议和潜在冲突为合作的战略构想,符合争议各方的战略利益,有利于争端的最终和平解决。同时也为缓和和消除世界上存在的许多类似足以引起严重冲突的爆发点,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大思路。其次,邓小平的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和尽最大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各种国际争端的和谐思维原则,体现到港澳台问题上,就具体转化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邓小平提出:“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我们解决香港问题,允许香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解决台湾问题,也是这个原则。……要搞一个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的办法。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坚定不移搞社会主义,台湾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

      总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人类的生存现实、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共同利益对解决和平和发展两大带全球性战略问题的迫切要求,需要世界摒弃的是所有强权和不公正的理念、是对抗和“冷战”思维,所呼唤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公正的理念,是公正与和谐的思维。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正与和谐的思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追求“太和”、“中和”的境界,一代又一代都渴望着“大治”的社会。所谓大治,就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而努力探索和奋斗。毛泽东早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在1956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问题》中,又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后来,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又从创造政治和谐的高度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的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虽然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盛行,发生了“文革”浩劫,但经受动乱苦难的中国人民更加渴求和珍惜社会安定和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代,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战略接连出台并付诸实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对中国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它正在进一步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促使更富时代内涵的新的理念的形成,尤其是它将催生作为时代精神升华的新的哲学、新的思维方式。至少现在看来,它正在呼唤“和谐”哲学,在全社会形成和确立着公正与和谐的思维方式。

      三、和谐思维的真义

      就像对和谐社会不能简单、机械、僵化地理解一样,对和谐思维也不能简单、机械、僵化地理解,需要的是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动态的理解。因此,要把握和谐思维的真义,有必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