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中国化? 当今中国哲学不可能离开两大实践背景,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经,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 古典儒学中那些强化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天命”理论与“三纲”伦理,已不适合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需要而理所当然地属于扬弃、淘汰之列。但儒学价值观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观念,诸如仁爱、人本、太和、和谐、中庸、诚信等等,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普世性,因此如能正确引导,并赋予时代精神,不但将使全民同心同德,产生强大无比的精神力量和持久不竭的文化源泉,也可以在当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实际作用。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上述诸多优秀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包括佛家、道家等在内的其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资源,都应当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吸取传统优秀文化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部分,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个部分、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则是研究“三大理论成果”蕴涵的哲学思想,总结和提升“中国经验”的哲学基础。 首先,毛泽东思想不仅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为基础,而且毛泽东的许多其他著作中,如《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等著作中,以及他的革命实践中,也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所创立的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思想创造。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立足中国文化之根,正确反映中国实际和指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之路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其中关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主张,不但在政治上探索着中华民族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的“解放之路”,而且也探索着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意义世界秩序的重建,这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都有着极为宝贵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体现了很强的民族特色,它主张批判地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视之为“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它吸取了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树立了道德人格的楷模,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继承性。毛泽东思想对于民族性的强调,既是当时战争状态下民意的体现,也是以文化来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对于科学理性精神(主客观相统一)的追求延续了启蒙的精神;而对“大众”的强调则意味着民主意识。因而,只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依据。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毛泽东思想为何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为何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支柱之一。 其次,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但邓小平理论关于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的强调,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关于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的思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关于“台阶式”和以重点带动全局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都是具有独创性的,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认识论、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同样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人民群众利益”的进一步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新阐发,更加凸显了价值和价值观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关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阐发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推进,关于建设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创新,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则是对人类现代化文明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放眼世界文明潮流,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中国实践”,创造着“中国经验”,把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模式”推向前进。 在我看来,“中国发展模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或者通常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主要从哲学上总结“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1)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实际出发,不照搬任何外国发展的模式,不迷信任何既有的理论教条,不断进行中国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高度重视理论创新,逐渐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成功发展的正确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共同富裕而幸福、国家富强而文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4)坚持把握发展的“度”的原则,走渐进式改革发展道路。在“培育”、丰富事物的新质的过程中实现事物的跃迁和发展;坚持“稳态发展”、“渐进发展”,即在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推进事物的发展,而不是无视或忽略事物矛盾的另一面,搞“断裂式发展”、“突变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