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不能解读为“以个人为本”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永富,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容,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049)

原文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把“以人为本”解读为“以个人为本”,不仅在理论上会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会造成对贯彻新的发展观的歪曲。对西方人本主义作历史考察并对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逻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以个人为本”的“个人”是“抽象的人”,是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一种假定;“以个人为本”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的普遍关怀。通过“改造世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的科学发展观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从根本上关心人并通过对现实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种关怀人的宏大襟怀。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人却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个人为本”,这一等同,不仅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会造成对贯彻新的发展观的歪曲,其危害是难以估计的。因此,“以人为本”与“以个人为本”之间的区别不可不明察。

      一、一条产生误解的逻辑:“以人为本”——“以现实的人为本”——“以个人为本”

      许多人之所以会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个人为本”,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把“现实的人”直接理解为“个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反对抽象地看待人的,把人看作抽象的类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要现实地看待人,而现实的人,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个人。因此,“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只能是“以个人为本”。

      二、澄清几点认识

      之一:“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人本主义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四种不同形态: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本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除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本主义是强调集体性、人类性的人本主义之外,其他几种形式基本上是主张“以个人为本”的。(1)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发现实质上就是对“个人”的发现,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者所理解和宣扬的人就是具有个人愿望和要求的单个人。这种“以个人为本”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们所强调的核心观点中:人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自然欲望和肉体享受,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大胆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和世俗享受的欲望;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有自己的意志自由和个性发展的自由;人是自己的主宰,是宇宙万物的中心。那一时期人们最喜欢的格言是:我是人,凡人所具有的,我都应该具有。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可以说,“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个人”其实就是那个时期人本主义者所“发现”的人。(2)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是“自然个人”,那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本主义所进一步发现的就是“理性个人”。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恢复理性的权威,要把天国的上帝和人间的国王、把一切教义教条、一切既有的观念、社会形式、国家制度都带到理性的法庭上使之受到最无情的审判。而这个理性法庭最高的执行审判长就是“理性个人”。启蒙思想家重要先驱比埃尔·培尔( Pierre Bayle) 就是以笛卡尔( Réné Descartes) 的理性主义为武器对上帝和灵魂进行质疑的。而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可靠主体就是“我”——能够怀有疑问的纯粹个体性的认识论主体。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 Voltaìre) 用来向整个旧世界挑战的武器是:让我们只相信自己,一切用自己的眼睛看。伏尔泰把自己看作是洛克( John Locke) 思想的后裔,而洛克经验主义所找到的是只相信自己经验的个人。经验主义同样是卢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思想的重要来源,只不过卢梭把它引向了感觉主义。他相信人的本能和感觉比理智更可靠。总之,无论是个人的怀疑、还是个人的经验、或者是个人的感觉,在坚持“以个人为判断之本”上他们并没有分歧。正是以此为基础,他们所提出来并奋斗争取的人权——伏尔泰所特别强调的自由、卢梭特别强调的平等,说到底都仍然是单个人所应该拥有的人权,在坚持“以个人为本”上他们并没有分歧。(3)费尔巴哈(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的人本主义同样是“以个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即马克思所批判的“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1] (P18)。(4)在马克思主义之后产生的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也是“以个人为本”的。存在主义所理解所关注的人是在终极意义上孤立的个人。存在主义对人的这种孤立状态论证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指出人必须孤立面对自己的死亡,并承受由此带来的恐惧。与传统人本主义不同,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本质是自我创造和选择的。似乎并不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把人看作永远处在“是”的过程中,又永远不能完成“是什么”的创造之流。但是,这并不改变存在主义在根本上把人看作是孤立的个人,并以这样孤立的个人为本的基本立场。

      之二:“以个人为本”的“个人”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旧人本主义普遍地把作为一切之本的人理解为个人,主张“以个人为本”。历史地看,这样的理解以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来反对国王和教会的权威,对于整个资本主义文明的形成,都是起过积极的革命的作用的。但是正如客观历史运动使得资本主义本身的存在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失去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一样,“以个人为本”这种在近代哲学支持下所形成的对于人的理解也已经受到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清算,不应该再成为今天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解释。在此,我们有必要特别回顾一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以便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现实的人”,什么是“抽象的人”,以及为什么我们说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个人为本”,会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

      “现实的人”是相对于“抽象的人”而言的。马克思在他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那么,费尔巴哈究竟是怎样“抽象地”理解人的?事实上,如果我们尊重思想史实,就会发现,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首先就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始终强调,人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凡是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所应该具有的东西,他一点也不放弃。那种认为“抽象地理解人”就是把人看作没有血肉情感意志的人,并不是费尔巴哈的看法,而是受到费尔巴哈批判的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看法。费尔巴哈曾明确指出,宗教是把人的理性、意志、心与人的肉体割裂开来异化为神,而唯心主义则是把思维与人割裂开来,异化为绝对观念,其实也是神。在费尔巴哈这里,人不再是苍白的脱离肉体的抽象存在。他在《未来哲学原理》中这样来描述哲学的任务:“未来哲学应有的任务,就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达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哲学不需要别的,只需要一种人的理智和人的语言。”[2] (P120)他主张要用一种纯粹而真实的人的态度去思想、去说话、去行动。不仅如此,费尔巴哈理解的人也不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认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统一的整体,每个人都有知情意,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并不相互派生,但精神的存在以肉体存在为基础,因而精神和肉体统一于自然。费尔巴哈甚至也不把人理解为是完全互不相干的人,他主张通过“爱”来实现人与人的交往与共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