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指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字号: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完美状态的孜孜以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和提升。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结构的合理布局、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一直致力于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由于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弊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恩格斯也指出:“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才能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他们认为,资本主义虽然相对于封建社会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却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形态时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由此观之,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片面发展而言的,是指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个性的整体发展,包括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究竟应该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人的内在社会本质。他说:共产主义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马克思正是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证与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而个人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1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场所。人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为对象性产品,人的能力也从而得到确证和发展。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在劳动过程中围绕着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他指出: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马克思谈到的这种“潜力”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一是概括为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和人自身生产能力;二是概括为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能力、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能力和人的自我调控能力。具体表现为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社会能力、现实能力以及各种潜能。归纳起来,也就是个人创造物质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能力。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马克思把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依据,有需要的产生才会引发人的行为活动。因此,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涉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产品极其缺乏,人的需要只能在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在资本主义阶段,大工业的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相应的满足,然而人的精神需要及各种社会需要并不能得到同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被严重扭曲。马克思关于“人的需求的丰富性”正是针对此而提出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第三种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及其他各种需要才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发展,从而实现人的需求的多方面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发展是随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现实需要的结构反映着人的生活方式的性质,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和自由程度。

      再次,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概括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内在本质只有在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实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交往关系的发展,是对社会关系的不断突破。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根据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程度,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发展阶段。“最初的社会形态”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活动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凸现出强烈的地域性。个人关系或者以自然血缘纽带为基础,或者以统治和服从为基础,均表现为对“人的依赖关系”。“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第二大社会形态”是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打破了人的依赖关系,确立了人的独立性,促进了交往关系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存在,又形成了人对“物的依赖性”关系,人被物、金钱所统治,丧失独立性、丧失全面发展的权利。“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得到高度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他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在他看来,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实现着人们相互间物质、能量、情感、信息等方面的交换,提高了个体的体力、智力和能力,并形成了个体同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整体的联系和关系,正是在这种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