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

作 者:
马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大连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有了思想,创造了文化和哲学理念,人在文化和哲学中又不断完善自身,这说明人需要哲学,或人的生存发展和未来需要哲学,如同需要科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等是一样的。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哲学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理论,似乎远离人和人的生活世界。其实,这只是哲学存在的一个方面,即哲学是从普遍性的意义上探索世界的根本问题,这也是人抽象思维的本质。从另一方面看,人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对自身周围事物及其自身存在本质和存在方式的认识和探问,从对事物和自身的思考中获取生存智慧、生存谋略,以此充实、丰富、提升人的生活情趣和生存质量,完成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哲学源于人对世界存在之迷的惊奇和疑惑,于是开始哲学研究——探索自然和人自身的秘密,以满足人类求知的欲望和寻找生存的智慧。一方面,人面对自然界的神秘产生惊奇与疑惑之感:浩瀚无垠的天地宇宙,变幻莫测的风雨雷电,飞禽走兽的稀奇古怪,花草树木的多姿多彩;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不已,由此惊疑而探问自然,思考追问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逐渐形成了哲学研究中的自然本体论领域。另一方面,人类面对自身的生命肉体存在和内心世界的神秘产生惊奇和疑惑之感;生命神奇乖戾,人性善恶皆有,人生祸福悲喜,社会复杂残酷;由此疑惑而探问人本身,思考追问生命的存在价值、生存的意义,逐渐形成了哲学研究中的人生生存论领域。

      从惊疑开始的哲学就注定要思考自然界和人的存在。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思是永恒的大写的哲学,即大写的哲学也就是思。大写的哲学之思与科学、宗教、艺术之思不同,科学之思的内核是逻辑性,宗教之思的内核是信仰性,艺术之思的内核是审美性。哲学之思不仅兼而有之,而且它的特征是具有普遍性和本质性的思考。罗素说过,当有人提出一个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黑格尔也说,哲学要思考的是普遍的对象。对自然界万物的存在,哲学并不思考它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或怎么样,而是从整体上揭示它的根源性和本质性,如自然界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它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价值的、伦理的、平等的、还是掠夺的关系,等等。对人的存在,哲学之思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境况,生存的意义,人未来的前途与命运或即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

      对人的追问与探究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和焦点。哲学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探索是人做出的,人自身怎样,就会对外部自然做出怎样的认识。因此,对人尤其是对自我的认识是一切认识中的首要认识,也是最复杂、最艰难的认识。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是人对自我存在认识的历史,哲学思考的出发点是人和自我,其终极目标和归宿还是人和自我。人改变了自然,创造了社会和人自己,却不能清晰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存在和本质。从古希腊开始,人的问题就成为斯芬克斯之迷,到中世纪,人为了找到自我的本质而不得不借助上帝的魔力去寻求解脱、自由、解放,以最终升入天国为其命运归宿。到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的理性从上帝那里解救出来,理性的人文哲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似乎找到了自我的理性本质存在,由此也导致了以人的理性为轴心的自我中心主义成为当时的文化主流,而人的非理性及内心世界的深层存在则被忽略或遗忘。因为近代以后,理性与科学联手并通过技术征服了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深入人心,所有的人都毫无疑问地相信理性的力量是万能的,理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凭借理性可以战胜一切。人类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乐观向上的自信。不可否认,理性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面貌。但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以实际功利为目的理性与科学技术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能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而是相反走向了异化,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这时,现代一些思想敏锐的哲学家清醒地认识到理性与科学技术的深层危机,在哲学上则深入剖析了近代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极端理性主义和技术逻辑主义的弊端,在休谟和康德的心理主义及自由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启示下,把哲学的运思思路从理性转向了非理性。他们把视角投向人的生命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寻求和探知人生存的真正心理因素和各种生存体验。他们对人的非理性存在,如意志、直觉、情感、潜意识、本能冲动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分析和探讨,试图揭示人内心深处的奥秘和本质,解答人存在的价值、意义、自由、解放等根本问题,以此明确生命价值的长存和力量,给世人提供生存的意义和智慧。

      人的生存发展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满足,也需要哲学智慧的引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哲学烤不出面包,但它却能鼓舞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勇敢起来。哲学智慧是对生活本真和生命价值存在的自觉反思,它导引人们如何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如何面对生存的痛苦和不可改变的命运,如何协调人的欲望和理智的平衡,如何成为本真的自己,如何生存才更有意义更美好。

      哲学是智慧的,而智慧的本质是善的、美好的。苏格拉底最高的善是他心中的“灵异”,他警告自己:按照“灵异”的吩咐行事。尼采虽然反对苏格拉底探讨人生的理性方法,但并不反对苏格拉底对善的智慧的追求。尼采认为;“哲学家乃是特殊职业,改恶、扬善,歌颂神圣。”中国哲学的生存智慧,讲究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做人的真实和行事的善良。由此出发,哲学的生存智慧才是人性的,生存的人格才是完整的。

      哲学具有积极探索的性质。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它永远不停留于已经得到的,得到的已成为过去而不属于哲学,哲学总是不知疲惫地去涉猎那些不为人所知的事物的奥秘,在流变中探索思想、生活的真谛,探索最真实的存在。哲学探索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希望和期待,也是一种生存选择和生存发现的开始,还是一种生存的追求和创造。

      从哲学给人提供的生存智慧和哲学的探索精神可见,哲学对人存在价值的又一个重要生存智慧是关照和提升人的心灵境界,这也是哲学对人自身的超越和对生命的超拔。哲学对心灵的关照提升即是对人的灵魂与精神的“净化”,“净化”不仅是对肉体和灵魂的淋漓尽致的“洗礼”,而且也要用心灵去“倾听”宇宙至善至美的“话语”或“启示”。毕达哥拉斯说哲学是最高的音乐,或许就是心灵的“倾听”与“领悟”,由此让心灵与智慧融为一体。

      当代人面临种种生存困惑:信仰丧失、意义迷失、精神缺失,彰显出人的异化生存境遇。哲学则努力地守护着人类的心灵自由,寻找着失去的意义,弥补着断裂的精神道德,担负着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任。因为只有哲学真正关怀人生,洞悉人心,消解生存的疑虑和困惑,教化和培养人的理想信念、善良意志和浪漫情怀,在多元化的生活和不确定的价值取向中,哲学始终抚慰、护守着人类最高的心灵境界。

      摘自《大连大学学报》,2005.1.52~5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