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论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及其理论创新

作 者:
邴正 

作者简介:
邴正,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33)

原文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高清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我的恩师。从1978年到他因病逝世,我在他身边学习工作整整26年。这26年正是中国告别极左思潮,走向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了跨时代变革的大时代转折;也是中国哲学界走出现代经院哲学,回归现实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26年。追寻恩师的理论足迹,仿佛又经历了一代哲人的心灵旅程。道路是漫长的,历程是曲折的,探索是艰辛的,心灵是欣悦的。因为他在这26年间始终不断的追求哲学的创新。回忆他的全部理论生涯,就是一条执著的追求理论创新的心灵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和刘丹岩教授在国内哲学界大胆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新颖观点,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主义统治提出了挑战。70年代末,他率先突破传统的苏联教科书体系,揭开了创立符合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的哲学理论体系的序幕。80年代末,他又率先提出实现实践的思维方式变革,开始了探索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理论的艰难旅程。9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了“类哲学理论”的观点,试图建立他自己的哲学理论。在50多年的哲学生涯中,他做出了四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努力,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哲学的概念起源于论辩,没有争议的理论很难说是有创新的哲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哲学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正是这种不懈的创新,使他在国内哲学界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一、挑战教条主义,碰撞“一整块钢铁”

      在50年代初、中期,我国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苏联的一切似乎都是神圣的,苏联传来的哲学似乎也是神圣的,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严格意义上讲,那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苏联哲学家们解释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那时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处于极度崇拜的状态;另一方面,人们同样对苏联模式的哲学解释也处于极度崇拜的状态。很少有人去想苏联人的解释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

      高清海教授的哲学生涯,恰恰是从经典的苏联模式哲学的熏陶下起步的。1950—1952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哲学研究生。他曾回忆说:“我读哲学研究生的时期,正值我国开始‘全面向苏联学习’,当时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指导我们学习的导师都是直接从前苏联聘请来的专家。老师是前苏联人,不用说,教材也是前苏联带来的,包括教学培养的全套方法,都是‘苏制’或‘苏式’的。”[1](P116)但当他毕业回到吉林大学任教,遇到了哲学教研室主任刘丹岩教授,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刘丹岩教授早年留学英国,参加过延安整风,十分讨厌对学术问题的教条主义态度。在和刘丹岩教授的学术交往中,他逐渐开始摆脱教条主义的影响,1957年他在《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注:《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1958年随学校更名为《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现今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一文,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提出了质疑。

      苏联哲学界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个平行的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是“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高清海教授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2](P154)。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不能简单地把历史唯物主义也包括在哲学之内,其基本精神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其基本内容应该是独立的,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并不在于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平行的部分,而在于二者精神实质上的统一与一致,在于只有真正解决了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才能最终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解决理论问题,从具体科学研究出发解决哲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显著特征。旧哲学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旧哲学都是从抽象到抽象,没有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置于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研究的基础之上。但这并不等于说,把用以解决哲学问题的研究也当成哲学本身。

      他发表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957年)的论文及同名著作(1958年),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此说一出,学术界议论纷纷,很多人指责高清海教授的观点违背了列宁的“一整块钢铁”理论。高清海教授反驳道:“第一,科学永远是变化的,……因此对于列宁关于三个组成部分的提法,必须历史的对待。第二,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定义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3](P424)应当指出,这一表述发表于1956年。那时,要“历史地对待”革命导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有革命导师们以外的理解方法和新发展,是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的。那时高清海教授只有26岁。他的观点,正如后来他自己所说:“思想观点有很大局限”[3](P425)。如何看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内容应属于哲学,还是社会学,这些问题的认识仍众说纷纭。但随时光流逝,高清海教授锐意创新的学术追求,孤身犯难的理论勇气,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堪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典范。这种理论勇气和挑战经典的观点,直到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高清海教授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术研究的另一理论价值,在于开创了突破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先河。这在“全盘苏化”的背景下分明有些另类,但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探索中国自己的,而非苏联模式的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难能可贵的尝试,为20多年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改革埋下了伏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