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需要创建新的世界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海征,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教学面临着双重问题,不仅要在全新语境中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教学世界也面临着挑战。正是在对教学时尚形式的追求、外在技术的压力下,现代教学世界(注:教学世界是一个引申概念,它来自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life-world)概念。“生活世界”对哈贝马斯而言,是社会一个重要的结构。它是指人类在文化传递上、社会秩序的构成上、以及人类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达成这些活动。生活世界提供价值观、约定俗成的符号以及其它人类互动所需要的要素。同样,在某种意义上,教学活动所构成的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克隆,它也需要价值观、约定俗成的符号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交流、沟通所需要的教学要素。并且,在教学活动的互动过程中与生活世界一样,也是一个价值体系、符号和要素不断更新、复制的过程。至于,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产生相对主义的价值理念,最后甚至演变为虚无主义的生活态度取向的讨论可看《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一书。作者是阮新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的价值被瓦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被束缚。其失误就是将世界观中的意义与事实割裂。因此,必须创建一个新的世界观,使意义与事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意义与事实的思想互动中,体现教学世界的价值,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字号: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教学世界的挑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目前学术界已经有了多种声音。无论是回到马克思的原初文本,还是重新解读马克思,实际上都是对过去,特别是对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不满意,例如在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解释中,把两者对立起来,并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再划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原著研究”等分支学科(注:我们今天是在一个全新的语境中,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个人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要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不仅要谨防教条主义的侵扰,也要避免陷入主观主义的纠缠,为此,必须把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概念理解为本体论、目的论和逻辑学的三重意义。尽管,我们在一段时期强调目的论和逻辑学,但在我看来,劳动在本体论上的意义不应被摒弃。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的详细讨论,可以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的一组文章,它包括: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衣俊卿:《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俞吾金:《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扬弃》。)。长时期来,在上述类似种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性缺失。这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活动中,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教条化或简单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一种先在性文本解读的教学框架和编码。例如,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教科书中,把人类哲学思想历史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与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有一定的关系,而对唯心主义则全面的否定。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若干问题解释的边缘化或隐匿化,否定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思想,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线索,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批判性。例如第二国际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归结为“经济唯物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具体的、替现实辩护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这样,大多数理论家开始不再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总体科学把握;相反,他们的工作大都局限于发展一种精巧的形式,以其见解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最终适应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当然,由此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结论,但这完全是一种精巧的形式主义或实证主义的直观表达,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性。

      但是,在今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或教条化,还是边缘化或隐匿化都受到质疑。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点就是能自觉地把握时代的主题,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现代意义就在于实践创新,不仅要有解释世界的理论形态,而且要有改造世界的实践形态,“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者,要实现理论教育创新,必须始终关注、思考现实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文本的真实解读,回到它的实践批判理论的基本理论。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我们是生活在全球化时代,需要结合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吸取其思想资源。同时,我们始终被自身历史性所规定,需要结合中国哲学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以实践和时代的高度,从研究对象中概括出新的理论认识,发掘和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同时,另一个领域也兴起了类似思潮。在教育学领域,凡是寻找普遍性、确定性的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学或控制教学的想法,都遭到人们的反对。而遵循这一思想路线的精神科学教育学斯普郎格及其他人强调:“教育不仅要从外部规制成长者,还要解放出成长者内部的力量”(注: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2页。),主张提供一种自然的、暗示的和自主选择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其他一些学者则强调教学人性化、个性化双向平等的面向教学生活世界的教学观念,而实证主义者则认为,通过实验、统计的方式可以揭示教学方法规律。在艺术、文学领域和其他领域,宏大叙事的方法被普遍质疑,代之以强调个性化或注重形式化。

      显而易见,在20世纪,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石已经被动摇了,即便它在今天获得了技术上的支持。在大多数人看来,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领域通常被视为一种现代性的标志。这不仅因为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带来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全面介入教学领域是与教学改革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的。相对于传统教学活动,许多人看到多媒体技术改变了教学手段、方式和组织形式,增强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不仅最大限度的敞开了教学大门,而且,多媒体技术特征就是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多媒体技术强大功能之中存在着强大控制。多媒体技术的确开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教学世界,这个世界正在向学生展示着全新的经验。然而,如果人们觉察到,如此之多的学生面对着同一个教学世界之中相同景象,那么,人们就意识到这个教学世界隐藏的另一种威力。如果说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和力量来自于个人魅力和言传身教,那么,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权威和力量更多体现在知识的搜集、组织、诠释和发布的垄断上。同时,教师还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技术程序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规定了教学所能奔驰的思想空间,它造成新的师生关系和认知模式,正在日益深刻的改变着教育和教学传统结构。

      现代教学理论正在被电波、电缆、芯片和集成电路所瓦解,其标志就是教学活动作为一个生活世界已经完全殖民化了(注:生活世界殖民化,简单的说是指原来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的过程。在哈贝马斯看来,随着人类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过程,在文化领域中如科学知识、道德、艺术各自独立起来,从而代替权威和“神圣”崇拜和遵循。同时,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市场机制,在政治领域出现了科层架构,它们分别以金钱、权力形式成为制约着人们行为的主要媒介。同样,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技术压力之外,市场机制、科层化已经成为影响教育领域重要的因素,教学世界也倾向于殖民化的特征。现在人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由硬件推动教学改革,还是由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呢?),技术力量正在清除教学活动所拥有的意义。这种意义的丧失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意义在此所指的是教学价值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还有什么能够鼓舞教师向着更高价值的教学理念而共同奋斗?只停留在解决形式和技术层面上,或即便把它们推向一个新的领域,都是一个肤浅和狭隘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活动向着人性化发展趋势。它不能释放出教师与学生最高和最广泛的创造能量,而没有这种能量的释放,教学活动就陷入困境和昙花一现的境地。从短时期看,它导致了不利于教学理论发展的毫无意义的活动,从长远看,它正在把教学活动推向自我毁灭的边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