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还仅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一争论多年的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性质或形态的不同界定。一般而言,坚持马克思哲学之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形态的论者,对此问题总是作出前一种回答;而主张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形态的论者,则大多作出后一种回答。笔者赞同后一种主张。以此立场去分析坚持马克思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形态的论者的诘难,即可发现这其中有着两个乍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的理由:第一是说,有实践唯物主义,就会有实践唯心主义。那么,这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是根据什么来进行的呢?只能根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第二是说,实践也是一分为二的,有正确的实践,也有错误的实践;有唯物主义的实践,也有唯心主义的实践。在实践中,存在着正确实践和错误实践的对立。那么,要获得正确的即唯物主义的实践,也只有首先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可以看出,坚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全部哲学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论者的逻辑思路,就是将实践限制于唯物唯心的争论之中;既然实践也表现为唯物主义的实践和唯心主义的实践,那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应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然而,假若说这些理由有所欠缺,那么症结就在于将马克思在哲学中如此看重的实践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的活动,因而要受唯物唯心之争的理论制约。但实际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首先是关于实践的完整而丰富的理论,它形成于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中,从而正是以超越(认识论哲学的)唯物唯心的对立为特征的。 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针对的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中,基本问题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实践和直观之争,而不是旧哲学的基于认识论问题的唯物唯心之争 虽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借助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形成,则在于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在被誉为马克思新世界观萌芽之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被称为马克思哲学观形成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哲学讨论都是围绕着批判费尔巴哈的观点展开的。因而,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如何,就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界定。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唯物主义?学术界一般有四种称谓,即自然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那么,究竟哪一种唯物主义才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性质呢?笔者以为,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自然的唯物主义是明显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的唯物主义是见物不见人的唯物主义?它只将自然界作为研究的对象,人则被排斥于哲学的研究之外。费尔巴哈恰好相反,他对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也许可以说就是把人引进了哲学,他曾明确地将自然界和人确定为哲学的本质。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国内已有论者指出,马克思从来没有批评过费尔巴哈哲学缺乏辩证法,没有说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崇拜费尔巴哈的时期,还肯定过“费尔巴哈的辩证法”。那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否是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呢?费尔巴哈把人作为哲学的本质,他的唯物主义确实是以人为本的。但是,自他而后,哲学基本上都是以人为本的,比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及当代的人本主义哲学即是如此。因此,将费尔巴哈的哲学确定为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就会因其与另外的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无法区别而难以显示自身的特有性质。对此,马克思在《提纲》中一开始就说,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2](P16)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是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的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马克思曾清楚地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2](P18)直观是与实践直接对立的。原来,费尔巴哈虽然把人引进了唯物主义哲学,但他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却是从人的生物属性着眼的。在他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作为人的诸本质中最高层次的本质,或者说称得上人性或人的本性的东西只有一个,它就是精神;而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有三个要素,即理性、意志和情感,理性的功用是认识,意志的功用是向善,情感的功用是爱,因此人的本质就是认识、德行和爱。被如此规定的人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时,他对外部世界就自然而然地持一种直观的适应的态度。所谓直观,就是对外部世界进行直接地观察认识;所谓适应,就是不积极地作用和改变外部世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则将实践规定为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能动地作用和改变外部世界的实践性,因而马克思在《提纲》中多次提到“革命的”、“实践批判的”、“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 如果说马克思的哲学形成于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那么,相对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马克思新形成的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即“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马克思哲学形成时的理论争论不是发生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而是发生在唯物主义内部,或者说是发生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的哲学也是唯物主义的;在唯物主义的一般立场上,二人并无原则性的分歧。第二,在共同的唯物主义立场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哲学之争的焦点是对唯物主义性质的确认;也就是说,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还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之直观性质和实践性质的争议,就区分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由这两点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的结论:既然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都是唯物主义,那么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所形成的马克思哲学,其与前者的划界标准就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就是说,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相对应的是(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而不是所谓的实践唯心主义。既然如此,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起码在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从马克思所重视的唯物主义之直观性和实践性之分看,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是实践与存在的关系。如果比照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划分,则就是:首先,世界的本体是什么?是人的能动的实践,还是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存在?其次,实践与存在的关系如何?实践可否改造存在并且如何改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