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一方面,高新科技和经济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交往空间和发展视域;另一方面,人类自身所蕴藏的创造潜能不断地喷发出来。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价值化、意义化的普遍流行,文化生产力仿佛是被法术呼唤出来一样,越来越引人注目。何谓文化生产力?何以提出文化生产力?如何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探析,以求教大方。
一、文化生产力的内涵
对文化生产力的描述和解析离不开对什么是文化的追问。自“文化”成为人类探究和思考的对象以来,有关文化的描述和文化的定义数不胜数。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柯亨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所列举,1871-1951年间理论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4种,以后又有许多新的提法。这一方面说明了人类对于文化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化在价值、意义、功能等方面对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不断扩大的。关于“文化”,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把文化生产力指称为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或把文化生产力特指为在文化产业中创造文化产品的能力。
我们认为,文化就是人化,人的世界就是一个文化世界,人类在创建文化的同时创造了人自身,文化与人类是不可须臾分离的,文化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的独立世界,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是人类创建世界的活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总称,正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三个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的基本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可以说,文化是创造性的人类活动即文化创造。
很显然,从文化创造的意义来描述和解析的文化生产力,不同于我们过去所谈论和讨论的传统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形态,其实质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创造力。和物质生产力相比,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和覆盖面都更加丰富和宽泛,也可以称之为大生产力。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具有一定的精神生产的独特性,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创造过程和成果,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以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和爱浸透于全部生产过程之中,以某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物化到对象中去。文化生产力所强调的是以人的方式进行活动,是人的理想和能力的表达和延异,是人类运用自己所创造的符号形式去展示和传播价值、意义、意识和观念的功能,又将这些价值、意义、意识和观念转化为人类普遍生存的规定性,即外化并塑造人的身心智慧。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范要求,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物化的过程。它也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外壳。第三,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创造力。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是其自身生存还是掌握世界的活动,其过程中都会不断地涌出文化需要。文化需要为文化创造提供想象的对象,文化创造为文化需要提供外在的对象,二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而且,二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无论我们把文化创造和文化需要看作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是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创造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文化需要作为需要,其本身就是文化创造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所以,“文化创造包括了一切人类活动、活动领域、活动方式,人类所有的存在发展都是文化创造的活动、过程、结果和标志”[1]。人类所具有的这种文化创造能力,即文化生产力既包括人类所具有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包括人类认识自身,彰显自我的能力,还包括人类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环境、人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能力。显然,在文化生产力中,作为主体的人仍然是首要的积极的因素,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文化创造的存在,也就没有文化生产力。同时,如同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的,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马克思也正是在劳动和创造的意义上论述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所以,文化生产力的水平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尺,而且也诠释着人类全面发展和获得解放的程度。
二、文化生产力的提出
生产力问题是一个永远充满活力的问题。作为隐藏在人类社会发展背后并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生产力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文化创造中,不断地把自身的功能和作用透过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显现出来。一方面,人类的创造力促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生产工具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生产力理论在人类的视野中不断地被确认和深化,生产力的内涵被更多地揭示出来。文化生产力的提出就是生产力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社会发展的维度来看,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人类社会从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化和“新竞争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现实写照。一般认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向现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喧嚣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和发展。对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P277
在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类社会悄然进入到后现代化和“新竞争时代”。主要表现为:工业时代转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转向知识文明。新经济(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等)、新社会(包括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学习社会等)和新文明(包括知识文明、非物质文明等)的出现不仅使社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比例和农业、工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以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知识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及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信息产业如广告业、咨询业、电脑高科技产业、广义的知识、象征符号、产权专利、信息数据通信等,文化产业如旅游业、意识形式建设、无形价值、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产业结构从低价值型向高价值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非工业化、非物质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人们迎来了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国际化、网络化、创新化为特征的“新竞争时代”。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这一巨变预示着生产力自身的革命已经到来,传统的生产力要素如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的特征,即文化的意义。人们已经很难再用传统的生产力标准来准确地描述和评价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