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5)03-0060-06 一、人与人生存的世界 从宇宙演化和人类发生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广义自然界的特殊历史阶段和组成部分。相对于人而言,自然界具有无可置疑的时间先在性。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这是被大量经验事实和科学研究肯定的结论,是一切正常思维和哲学理论不言而喻的前提。 自然界的先在性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界永恒的依赖性。第一,人的肉体与环境高度协调。作为地球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特殊的空气、水分、温度、压力构成人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二,人的生活依赖地球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尽管人类正在开始超越地方条件造成的物质资料的限制,但是,至今仍然不能根本摆脱地球环境的限制。 总之,作为有生有灭、有始有终的存在物,人对自然的依赖是不可摆脱的必然命运,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决定了人的被动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作为自然的一个成分,人又可以在有限范围内影响自然,获得对于自然的有限自由。所谓自由,有若干相关的含义:第一,自觉性,即人区别于动物:不但做,而且自觉其做,知道为什么做,在一定限度内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第二,自主性,即在一定的环境中,人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具有有限的自主选择的余地。第三,创造性,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世界,按照一定目的创造世界。第四,超越性,人不满足于既定的创造,不断重新设计和创造世界,实际是在不断超越自身、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之,在有限范围内,人站在自己的立场面对世界,提出各种问题去回答,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奋斗,表现出不寻常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概括上述两方面,人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一切哲学形态必然包括关于人的主动和被动的两重性的分析、讨论。一方面,从人的被动性的角度看,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外部世界是哲学的前提;另一方面,从人的主动性的角度看,哲学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应该是人及其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生存状态。 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事实上都不可能违背上述结论。但是,真正率先自觉完成哲学中这个根本变革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承认:“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前提[1](P77);但是,不赞成把哲学归结为关于无人参与的纯粹自然界的理论。因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2](P77)。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3](P77-78)。 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的出发点不是纯粹的自然界。“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P7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5](P46)。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历史久远的唯心主义,前提是现实的自然界,是包括人的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中心内容不是讨论在人之外、无人参与的世界的状态。所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一般世界图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内容,更不是其全部和结论。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理解为关于无人参与的纯粹自然的理论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总之,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是包括人的世界的理论,是关于人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实践作为新世界观的基石和支撑点完成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其结论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P55)。 马克思的“实践”是对人的现实活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探讨了多样的实践形式,例如作为全部社会生活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伴随人类始终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科学活动等。 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世界衍生出多样的关系: 第一,价值关系,即人对世界的意义的理解和对外部世界的有目的选择。 第二,认识关系,即人运用感官、思维建构和创造客观世界图景的过程。 第三,审美关系,即人对世界的以情感为主的综合性体验。 在实践基础上发生的价值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体现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多样性。价值关系集中体现主体的目的性需要,认识关系主要体现主体对世界的客观把握,审美关系则是认识和价值在情感中的统一,体现着人创造美好世界的终极目标。价值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的结合与渗透构成复杂的人的精神世界,共同参与和指导人的实践。 归结起来,人与人生存世界的关系是一切哲学无法解脱、回避的核心问题。 恩格斯概括欧洲哲学史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根本问题。从表面看起来,本文观点和恩格斯的观点相悖。其实,这两种观点是相通的。因为,对源自古希腊的欧洲理性主义传统来说,人就是精神、理性,而存在就是思维的对象(理性化的世界)。因此,思维(理性的人)与存在(理性化的世界)的关系,就是抽象的人对抽象的世界的关系,是人与世界多方面关系的一方面。换句话说,在理性主义传统下,哲学不能是别的,只能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理论化、抽象化的世界观。发达的近现代科学技术正是这种理性主义传统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