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及其理论框架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理论界

内容提要: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价值观是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构成价值观的首先是建立在一定价值评价基础上的价值信念。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是对科技功能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科学技术同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是对科技功能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科技同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反映,其理论框架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科学技术具有通过生产力这个中介实现生产关系变革的巨大价值;科学技术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好地完成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加快改革步伐,进行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注重科技进步对意识形态变革的重要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字号:

      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在价值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根据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指明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基础和实现机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观。在21世纪,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给当代中国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对于理解、完善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国加快科技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价值观、科技价值观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我们这里要研究的价值,是科技价值,是作为客体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是研究科学技术在哪些方面影响主体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由此决定主体采取不同价值取向的战略和选择。

      价值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反映事物的价值或价值关系的意识,就是价值意识。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一个价值判断,是主体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反映科学技术对主体的价值关系,这是一个价值意识。

      价值观是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价值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不稳定的朦胧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心理和价值认识,如价值心理中情绪、情感、意向、愿望以及兴趣和爱好等。二是价值观念。是不稳定的朦胧的价值意识经过多次实践和重复,逐渐形成稳定的、有价值追求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观念。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稳定的思维模式。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对科技的价值观念。三是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般的或基本的观点,是对价值本质的一般概括。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是有区别的。价值观念是主体对某一事物价值的稳定的观念模式,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关于一般价值、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价值观决定了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表现,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构成价值观的首先是建立在一定价值评价基础上的价值信念。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科学技术价值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建立在价值评价基础上的。其次,构成价值观的是使主体相对稳定地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树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就会注重科技人才的作用,重视教育的发展,就会注重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投入,做一个有理想的科学家就会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再次,价值观具有评价标准的作用。树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那些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就会得到尊重和爱戴,那些阻碍科技事业发展的体制和弊端就会得到改革,对一切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措施和行为就会得到肯定和鼓励。最后,价值观还具有引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树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人们就会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价值观的实质是主体利益、需要与客体关系的体现。对于同一类客体,如科学技术由于主体的利益不同,价值观就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科学技术价值取向,就会有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政策和战略。因此,形成价值观的关键因素是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因此,价值观是主体利益、需要的内化。

      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取向。由主体利益和需要所决定,价值观首先包含了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一定的价值目标决定了一定的价值标准,而一定的价值标准又内含了一定的价值规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取向。

      价值观作为一般观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又具有不同于一般观念的特征:一是历史特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价值观,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如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科技价值观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科技价值观会有很大的不同。二是社会特征。价值观是主体利益和需要的内化,要受到不同社会制度特别是主体利益的制约和影响。如资本主义的科技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科技价值观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阶级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三是规范性。价值观会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会有导向、规范和引导作用。

      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是对科技功能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科学技术同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反映。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的科学与技术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我们这里把科学和技术作为统一的客体来研究其价值观问题。可以这样认为,科技价值观是关于科学技术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科学技术客体对社会主体的效应和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是对科技功能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科技同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反映。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大规模地被运用到生产和社会领域,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为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理论框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文化前提和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其理论框架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发展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时指出:“正像在价值转变为资本的时候那样,在最近的资本发展上也是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1〕这里,马克思把科学看作生产力的组成因素,明确指出了科学在生产力中的价值地位。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科学在生产力中的价值地位,而且强调了科学是生产力的首要力量。“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作为资本所固有的属性而体现在固定资本里面;这所谓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1〕这里,马克思把科学看作首要生产力,这就把科学摆在了社会劳动生产力中的首要的价值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