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评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论题:以本体论、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对话等角度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围绕文本研究、比较研究与现实研究的关系,文本研究客观性与主观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等问题的争论而展开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态度与方法论的反思;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探讨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等重大课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据此,对近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扼要评价,对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景作出了积极展望。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字号:

      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表现得十分活跃,表现为研究者不仅从方法论、本体论、哲学观、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与现实对话等不同视阈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日益深入和颇具鲜明个性的解读,并从个体“独白式”研究上升到学者之间以商榷、笔谈等形式进行的日趋激烈的交流与对话。本文通过追踪近期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态度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等问题的研究状况,力图较为全面、动态地把握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与未来发展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这一问题的兴起,一方面根源于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所呈现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与新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理论创新需求,另一方面则在于消除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阐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误解与遮蔽的需要。学者们主要是从本体论、哲学观、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等不同思考路径出发,在阐释与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挖掘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或当代意蕴方面颇为用功。

      1.本体论视角

      学术界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种哲学新形态,它宣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实现了哲学由过去单纯地解释世界向内涵解释世界于一身的改造世界的革命性转变;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内在所指及其真实意义问题上却众说纷纭、纷争不休。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是否具有本体论意义,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成为争论的焦点。

      争论一方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中彻底消解了本体论哲学,开辟了现代哲学的新思路与新视野,因而,反对任何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争解读,认为,“任何学院式的玄谈或机械僵硬的比附与马克思的哲学都是不相干的”(注: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与哲学的终结》,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生产、生存、生成、社会存在、文化精神甚至人学等各种本体论“承诺”都是对现实社会统治关系的无意识抽象,都将在实践的世俗基础本身中遭到瓦解(注: 参见孙麾:《本体论的限度与改变世界的哲学》,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7期;刘怀玉:《论马克思的现代哲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在此基础上,持这一主张的学者们或者把马克思哲学看作是为全人类解放提供科学方法论的精神武器,它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径直地用经济的眼光、以历史的辩证法来实证地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注:孙麾:《本体论的限度与改变世界的哲学》,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或者明确提出,马克思哲学是反对一切本体论哲学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哲学不从“现成的”概念与“永恒的”实体出发来解释感性的世界与历史,而是以“历史的差异化”(而非“本真统一”的生存体验)为终极视野的、“多维透视”的辩证法,是一个不断自我扬弃而形成的多层次的历史-逻辑提升与展开过程(注:刘怀玉:《论马克思的现代哲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此外,有的学者还认为,马克思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而是对实践的人道批判,即马克思所自谓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并提出了一系列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纲目。(注:丛大川等:《我们的马克思哲学观——实践人道主义论纲》,载《东方论坛》2003年第1期。)

      与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主张相对,有相当多的学者仍然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本体论意义,在他们看来,本体论虽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对于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因此,把本体论从马克思哲学中人为地抽去、否定从本体论上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索的结果可能是真正抹杀了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发动的革命性变革的深层意义以及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根本区别。然而,在具体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时,学者们见解各不相同。归纳起来,除了坚持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注: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的主张之外,还有社会存在论(注:旷三平:《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纠缠”》,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感性实践生成本体论(注:韩庆祥:《实践生成本体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解析》,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物质本体与实践本体论(注:安启念:《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客体本体论(注:罗晓梅、陈纯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与哲学史上的本体论革命》,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相统一的本体论(注:杨学功、李德顺:《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生存论本体论(注:俞吾金:《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种种本体论言说虽名谓与意蕴不雷同,但都紧紧扣住实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变革中的根本地位与作用,并从态度、存在方式、思维方法等不同方面深入解读了实践的本体论意味。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种种争论,无疑为我们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路径与思路,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学人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框架、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意义的努力,这种努力推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

      2.从哲学观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仅是本体论意义的,而且也是哲学观意义上的。哲学观即哲学家通过哲学反思对哲学本身规定性的独特理解和根本看法,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哲学观维度揭示马克思哲学观对传统哲学观的彻底颠覆,阐释马克思哲学观的现实性与当代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