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9-2528(2004)12-0060-05 2000年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 情况和新问题,学术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代价、道路和模式等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 了深入探索,从而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和对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本文拟对近 年来的这一研究做一综述。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研究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研究经历了从朴素 的自然统一论到单一决定论,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决定论的过程,并把重点放在工业 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过程中的发展动力问题。尽管目前学术界在构成社会发展动力诸 要素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面颇有争议,但终究是把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大向前推 进了。 1.社会发展是社会有机体诸构成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有论者把社会看作是一个自适 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系统,主张从内部理解其发展动力,认为社会整体建构的各 种因素既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动因。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这个系统具体划分为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三个层面,社会发展是这三个动力子系统 矛盾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权 威力、法制力、加速力和道德力,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参见杨信礼:《社会 发展的动力机制》,《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另有论者认为,社会发展动力系 统包含三个要素系统:动力因子系统、动力激发系统和动力载体系统。动力因子系统由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改革等动力因子构成。它是社会动力发生的本源。动力激发系 统是确保动力因子正常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系统。动力载体系统则指由不同素质的人所 构成的群体(参见宋成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5 期)。也有论者从“四个统一”角度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即社会发展过程是根本动力 与直接动力的辩证统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的辩证统一、实 体性因素与渗透性因素的辩证统一(参见田启波:《系统地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动力》,《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还有论者按照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观 点,主张既要重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直接动力 ,又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杠杆——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总之,要重视社会动力系统中所 有因素“协同并进的整合作用”(参见侯衍社:《关于恩格斯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及其 启示》,《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更有论者在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 的根本动力和标志的前提下,提出社会前进的动力系统由若干动力子系统构成,生产力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文化的、观念的等非经济因素对社会进步的 方向、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社会进步的过程等,都以其固有的方式起着重大作用( 参见刘长明:《智识是智识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以 上观点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社会发展是诸动力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2.社会发展动力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除了有生产力、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地理环境、人口以及人的需要等因素外,随着知识、技术和信息在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的凸显,近年来,一些学者又提出一些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动力因素, 主要有:(1)生态因素。所谓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因素,一是指人及其社会对自然、生态 的依赖性,二是指人及其社会活动的结果出现了生态反馈与制约。有论者认为,生态要 素将是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发展使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力度不断 加大,有可能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打破生态系统能量、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平 衡,造成生物种群数量、结构、比例的失调,即导致灾难性的生态后果。这种后果今天 已经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这种“生态反馈”表明,生态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 出,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受制于生态要素(参见蔡拓:《试论生态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 响》,《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2期)。也有论者认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是人 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和制约因素。当人口及其需求增长所形成的压力超 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人类基于生存的压力又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这就会使生态 环境变得日益脆弱甚至崩溃,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将受到严重 的威胁,甚至会直接危及到人类的持续发展(参见杨信礼:《人天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2)创新。我们处在一个创新发展的 时代,创新能够突破旧的思想的束缚,使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革命性变革和获得充分 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论者特别强调在社 会发展中要建立一种创新发展观。因为发展本质上是新事物产生或事物的新质的形成, 总之是一种创新。在发展观上确立创新的理念是必要的(参见丰子义:《发展实践呼唤 新的发展理念》,《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也有论者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 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共同构成了 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创新可以解决“生产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及“创 造新组合”等知识的生产问题;制度创新可以改善知识的流动效率;理论创新则是一切 创新活动的观念背景和外在框架。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 没有人类的未来(参见庞元正:《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求是》200 3年第5期)。还有论者从发展的本质方面指出,发展就是人类能动创造的主体能力不断 生成、提高、展现并由片面的人向完整的人跃迁的过程,是人类的实践观念、实践中介 、实践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的意义在于能加速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进而使人民群众能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不断满足其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 需要,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参见杨春贵:《“发展 与创新”笔谈》,《文史哲》2001年第6期)。(3)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状况体现着并促 进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论者认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 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角色素质五个方面。社会发展及其现代化需要人去实现、去 推动。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升,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 校正偏离行为”的主体力量。不论从哪个方面看,人的素质建设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 求(参见沙莲香:《论中国人的素质构成与社会发展》,《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7期) 。还有论者认为,人的素质状况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尺,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在 一定意义上,社会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加快社会现 代化的进程(参见尚九玉:《近10年来人的素质问题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1年 第8期)。(4)智识。智识是对知识、才智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总称,是一个基于知识而又 高于知识的范畴。与智识相对应的智识分子,是指掌握丰富知识和具备较高才智因而拥 有非凡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比传统知识分子更高的阶层。有论者认为,人类已 经(或即将)迎来智识价值时代,步入智识社会。所谓智识社会,“就是以不断膨胀的智 识为基础、以无限扩张的‘智识力’为主动力的社会。”在智识不断升值的智识价值时 代,智识力日益膨胀。智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再生资源已经并继续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 大程度上取代其他无形资源而成为智识社会发展之源,成为智识社会前行的最强有力的 杠杆(参见刘长明:《智识是智识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 )。也有论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改变人们对知识的既定理解,知识经济更为 看重的是“意会的知识”,即难以数据化、语言化和图形化的“知识”,是具有更大的 创造性与知识生产力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也空前提高,要求 人能系统性地和在前所未有的水平上收集、综合和传播知识。意会知识的多少和人的知 识能力的高低是决定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参见邹诗鹏:《知识经济·后发 展·人的创新》,《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以上四个方面的动力因素在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重要地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