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价值论研究的路径依赖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凯锋,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哲学博士 (上海 200020)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我国价值论20多年的研究特点,概括了价值论研究的3种路径依赖,即马克 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路径依赖、具体的价值理论学科为基础的路径依赖和价值生活实践 为基础的路径依赖,分析了它们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强调指出:寻求三者内在一致性将 是未来价值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5)01-0079-06

      一

      价值论无论在其发源地还是在中国都被看成是哲学的一个部分,主要对价值及其意识 的本质、规律和实践方式进行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我国价值论研究20多年来的发展轨 迹颇具意味:与其说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还不如直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 支。价值论源于西方(德国和奥地利),不久传入英语国家,20世纪30年代东渐日本。但 当时在中国没有引起什么反应,大致原因不外这样一些:价值论在西方是作为理性主义 和科学主义的叛逆出现的,而当时的中国更需要的恰恰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价值论 历来与伦理学联系紧密,而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指向之一正是打倒“孔家店”,批判旧道 德和旧文化;文化的排异性和中国特有的大国意识,导致少有人对价值论进行介绍;加 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化及对它的片面理解导致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片面强调 哲学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使西方学说的传播有被说成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危险。是真 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价值论的传播和发展有了可能,因为讨论只要深入下去,必然涉及 实践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我国价值论方面的开山之作是杜汝楫1980年发表于上海《 学术月刊》的论文《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注:转引自李 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982年8月18日,刘奔、 李连科在《光明日报》发表《略论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对整个研究的兴起也起了 重要推动作用。)。就学科产生背景和研究切入点来看,价值论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在马 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展开的,直到今天,这个基础和路径依赖仍然是主流, 这使它在两个方面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首先,它立足于实践、认识、历史、主体和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等唯物主义理解并 以此来规定价值的内涵,围绕着真理与价值、真理观与价值观、认识与实践、个人与社 会的统一等形成一整套独特风格的概念范畴系列:比如,价值的本质及其客观性、需要 的社会性、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价值的多元与统一、价值的实践性、价值 的选择、创造和实现的历史进程,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和价值标准、评价的主观性和客 观性等。

      其次,以曾长期受到排斥的价值问题为对象,在观点和方法上都突破以往对马克思主 义狭隘片面的传统框架,创造性地挖掘和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未曾被注意的 思想,不仅大大丰富了哲学,而且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问题。

      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观为研究路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催生出有别于原 产地的中国式的价值论;另一方面,我国价值论的成长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了自 己独特的一个视角,使得人们能借此对哲学的本性和多年来定型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实践和认识水平、更加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哲学理论。哲学界20世纪 90年代以来,在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分法——认识论、本体论 、价值论、方法论,这一方法目前已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哲学分类的基本标准。这在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互生”作用的注脚(注:参见20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哲学部分分类。)。在这个意义上,应当充分肯定以马 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观为路径进行价值论研究的重大意义。但是,话说回来,这一特定 的路径依赖并非完全没有副作用,当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观的理解还有所偏差 时,这种副作用就更加明显。如果我们所依赖的研究路径本身不是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 ,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解释和丰富发展的开放的体系,那么这种意义上的价值论研究就将 面临理论上无穷后退的困境——解释本身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而进一步的解释又需要 别的理由和依据。但是在我国价值论发展的初期,路径依赖几乎不成为太大的问题,虽 然有些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主客体模式和实践唯物主义在价值本质分析中的作用问题进行 过商榷(注:参见李德顺《立言录》第三部分“价值:概念与方法”,黑龙江教育出版 社1998年版。),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这个路径依赖。研究“哲学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论 还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这明显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但由于我国价值论研究者知识背景 的限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熟悉,而对西方价值哲学了解不多,尤其对作为价值 理论学科的伦理学和美学不十分熟悉,这使得他们一开始进入价值论研究就有明显而不 自觉的导向。这个导向是靠近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靠近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也就是说 他们是以相对稳定的现成的路径为前提进入价值论研究的。只有发展到21世纪初,对路 径依赖的问题意识才逐步形成。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对研究路径的反思和价值 哲学往何处去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德顺研究员近年来关注普遍价值、学科和学 说以及价值论研究的意义等问题(注:李德顺:《学科与学说》,《哲学动态》2002年 第10期;《价值论研究的意义》,《求是学刊》2000年第6期;《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 问题》,《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复旦大学冯平教授前两年发表“重建价值哲学 ”、“哲学的价值论转向”等论文,思考“前苏联版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关 系,涉及路径依赖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晏辉发表“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价 值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其效应”等文章,提出了价值哲学基本问题和关注焦点向生存 方式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江畅教授近年也在拓展思考领域,关注价值论本身 的定位问题(注:江畅:《哲学价值论:地位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 期;《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10期。)。陕西的王玉 梁研究员在2003年底的全国价值哲学研讨会上,也提出要重视价值哲学与伦理学和美学 的关系,认为没有学科支撑的价值论缺乏基础。上海大学的陈新汉教授除了继续关注评 价理论并出版相关著作外,也程度不同地关注哲学在价值论研究中的转向问题(注:陈 新汉:《哲学在当代价值论研究中的转向》,《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当代中国的价值研究与哲学的价值论转向》,《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韩东 屏在孙伟平《事实与价值》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其伦理学研究背景提出“可然”命题( 注:韩东屏:《论应然的推导》,2003两岸价值哲学研讨会交流论文。),詹世友也以 自己的相关研究强化着价值哲学的学科支撑的必要性(注:詹世友:《“树利优先于善 ”的价值学理据》,2003两岸价值哲学研讨会交流论文。)。所有这些都说明:探讨价 值哲学的路径依赖的理论土壤已经逐步成熟。至少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任何一种方法从 哲学的角度来说都不能是独断论的,没有一种普适一切领域的方法(注:杨学功:《哲 学与哲学观》,《吉首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