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研究”笔谈

——马克思关注现实的哲学维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河南大学 哲学系,河南 开封 475001 吕世荣(1954-),女,河南泌阳人,河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

原文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4)06-0001-17

      栏目主持 吕世荣

      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哲学对现实的关注具有其特有的方式。它是以反思、追问的方式 关注现实的。对问题的追问、反思不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深入到本质层面,是对事 物存在根据的一种挖掘和探索。这种追问,是探索和肯定事物存在的内在矛盾,即发现 现存事物自身自我否定的根据。例如,黑格尔从概念自身的矛盾中寻找超越现存的根据 ,就很好地体现了哲学的反思批判的精神,即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所以哲学一 方面以反思和追问现存事物合理性的方式关注现实(即凡是现存的是否都是合理的),体 现为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另一方面以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追求为现实提供发展的新理 念。

      但是马克思以前哲学在关注现实的理念上是不彻底的。它们以批判开始,往往又以非 批判终结,它们提供的仅是解释世界的一定模式,而难以达到对改造世界模式的探索。 再者,它们作为关注现实的方式注定从革命的先导蜕变为对现存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哲学对现实的关注当然也是以通过追问和反思的方式进行的,但它克服了以往 哲学批判的不彻底性,从而成为真正彻底的革命的哲学。

      第一,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哲学必须和现实发生作用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当青年 马克思走进哲学殿堂时,最先受到康德、费希特哲学的影响。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由反思存在的根据向反思“理性”转变,力图用理性的原则解决主体和客体、理想和现 实的矛盾。马克思受此影响并试图先验地建构法的形而上学体系。在此过程中他才认识 到在现实世界中哲学表达的“理性”说明不了任何实际问题,随之转向黑格尔哲学,深 知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 能够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这使他认识到特定的哲学体系是同其产生的时代、国家 、地域相联系的,只有从二者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理解哲学的本性。《莱茵报》的实践使 他很快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致命弱点是脱离实际。黑格尔的国家作为理性的表现,不仅 解决不了现实关于利益问题的争论,还和现实相矛盾。而在马克思看来,哲学要想对世 界发生实际作用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从纯思辨的王国降到现实的尘世。哲学从内 部内容和外部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不是世界之 外的遐想,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P121)他强调,不仅要研究现实问题,还把“感性活动” 的原则逐步导入自己的哲学并将之作为最根本的理论基础,这就从存在论角度强调了人 与现实世界的原初关联,指证人之“本源式”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正是这种感性活动才 是现存理性世界的基础,才使人类历史成为可能。因为“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 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

      第二,马克思从对现实问题的追问和反思出发,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历史合理性的追问 。当发现黑格尔哲学和现实相矛盾时,即产生市民社会和理性国家关系的困惑时,他通 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开始反思黑格尔法哲学的合理性,初步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 结论。而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又使他发现资本主义现实关系的不合理性根源于私有制,进 而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存在基础——私有制的追问。资本主义不合理关系的根据是什么, 私有制是怎样产生的,它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什么关系,资本主义能否被超越。对这些问 题的追问,马克思采取的方法是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层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从政治国家的批判转到经济批判,使他认识到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 、以市场经济为体制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物与物关系掩盖人与人的关系,以物统治人 的状况,进而追问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据及被超越的根据。当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时,他就从社会发展的规律层面揭示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同 时揭示其自身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自身生长出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 新生力量。他认为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要达到这一目的又必须以发展生产力 为手段,而生产力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又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发生冲突,这种自身不可克 服的矛盾,既构成其灭亡的根据,又构成资本主义自身被超越的根据。这样他就揭露了 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必然性。至此,资产阶级启蒙哲学的自 由、平等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都凸显了出来。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合理性的追问, 是从政治到经济逐步深入的,只有在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根源时才在规律层面上 确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就是说马克思对现存问题的追问遵循以下的逻辑:现 存的之所以会被超越就在于现存的是有根源的,而对根源的追问最终要力求在规律的层 面上探讨现存事物存在和被超越的根据和条件,而且这种探讨必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 进步而得到不断的深化。

      第三,马克思哲学对现实的追问是在别人视为不言而喻的地方开始的,是在别人认为 是自明的事实背后发现其不合理性的。哲学对现存的追问和经验实证的方法不同,经验 实证的方法是对人们生活的经验世界事实的描述,而不是对经验事实的反省。哲学不仅 要对存在的事实进行追问,还要对事实存在的前提、根据、发展方向进行思考。马克思 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就是如此,古典经济学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劳动价值学说。 按照劳动价值学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应属于工人,实际上工人得到的只是产品中最 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而古典经济学不仅没有发现这种矛盾,反而把工资、地产、 资本的分离看做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会如此?马克思除了指认他们阶级立场之外,更 重要的是从哲学上批判他们经验主义的实证方法。强调这是他们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 础上存在的事实当做自明的现存加以直接肯定的结果。他们既不问现存的事实是如何生 成的,其存在是否合理,更不问这种存在的前提、根据是否合理。而马克思则从哲学的 高度发现了古典经济学的矛盾,并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现存合理性的追问。空想社会主义 虽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但恩格斯指认他们的批判,与其说是针对着事态发展 本身,还不如说是针对着所产生的恶果,即他们的批判没有真正上升到哲学的批判,他 们既不能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证明其产生的必然性和灭亡的必然性,更不能“揭露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一直还隐蔽着的性质”,所以,他们不能证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 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因此,马克思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既超越了实证的经验主 义,也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人道呐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