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汪信砚(1961-),男,湖北麻城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 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已进行了多年,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 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人们并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根本 问题,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视同知识教育和知识传播这样一种有严重缺陷的教学观 念。要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今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就必 须努力破除这种教学观念,确立起一种与哲学的学科特点、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本性真正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04)04-0477-05

      近10多年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 学改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事实上,我国哲学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 已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不少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中也曾作过这 样那样的改革尝试。今天,对这一已历时不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 作一检讨,反思其成败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从直观上或现象层面上看,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 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术创新能力贫乏,等等。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存在于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迄今为止,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讨论主要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 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人们认为,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内容普遍陈旧过时,“ 讲坛哲学”大大落后于“论坛哲学”。据说,这种“讲坛哲学”大大落后于“论坛哲学 ”的情况集中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上,即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 “千书一面”、体系僵化,而教师们据此进行的教学则是“众口一词”,课堂讲授往往 流于空洞说教。二是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人们批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长期以来 一直没有革除掉那种满堂灌的“填鸭”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基本上忽略了教学对 象的特点,既不重视从理论上讲清道理,也不注意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的实际。在 许多人看来,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导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不大、积极 性不高和学术创新能力贫乏的最重要原因。

      根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上述诊断,以往人们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学改革也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人们试图 融通“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积极将“论坛哲学”中的前沿成果引入到“讲坛哲 学”中来,努力改变“讲坛哲学”大大落后于“论坛哲学”的局面。例如,前些年,一 些高校哲学系的教师根据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的理解,早已在按照实践唯物主 义的理论体系讲授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近年来,与“论坛哲学”中表现出 来的那种“回到马克思”、“返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本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思路相 适应,一些高校哲学系纷纷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原典解读的分量和比重,有人 甚至在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课程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在教学方法方 面,人们也就如何加强师生互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学术创新能 力问题作了多样化的探索,尝试和实施了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论文式等一系列启 发式教学方法。另外,有些人还将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来 ,制作和使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应该说,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讨论对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帮助的,人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中所作的某些改革尝试也是 有意义的,它们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的确也有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马克 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从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看,甚至可以说,今天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学的总体状况与若干年前人们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时的情况并没有 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那么,为什么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进行了多年,而马克思 主义哲学教学的总体状况却依然如故呢?在我看来,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乃在于 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并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可以说,以往 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诊断基本上是一种误诊,而基于这种误诊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也注定不可能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 分析。

      其一,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讨论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 的问题的分析并不完全符合实际。虽然人们对那种“填鸭”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 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其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其用“‘论 坛哲学’远远落后于‘讲坛哲学’”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却 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

      首先,人们抬高“论坛哲学”而非难“讲坛哲学”、认为“讲坛哲学”之所以存在问 题是因为它远远落后于“论坛哲学”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 学或“讲坛哲学”必须改革,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换句话说 ,“讲坛哲学”的消费者和评价者历来都是学生,而“论坛哲学”的消费者和评价者则 基本上局限于专业哲学家的圈子。因此,所谓“讲坛哲学”之所以存在问题是因为它远 远落后于“论坛哲学”只不过是专业哲学家们自己的一种想当然的判断。其实,“讲坛 哲学”与“论坛哲学”的区分从来都是相对的。一方面,“论坛哲学”中的研究成果只 有经过人们的充分讨论并取得相当程度的共识才能转化为“讲坛哲学”,也就是说,“ 论坛哲学”中的东西不可能都进入到“讲坛哲学”中来,否则,学生们甚至可能在“什 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问题上都感到无所适从。从这个意义上讲,“讲坛哲学”落 后于“论坛哲学”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另一方面,“论坛哲学”与“讲坛哲 学”之间又有一条天然的通道,“论坛哲学”的东西又无时不在进入到“讲坛哲学”中 来,因为高校“讲坛哲学”的主体即教师一般来说同时也是“论坛哲学”的主体。如果 说多年来我们的“讲坛哲学”没有大的变化、教学内容从总体上看显得陈旧过时,那也 只能说明我们的“论坛哲学”并没有取得为人们公认的研究成果。因此,当我们的“讲 坛哲学”在学生那里遭遇到不高的评价时,我们的专业哲学家们又有什么理由在对“论 坛哲学”的评价上自我感觉良好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