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的、理论的证明 1.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历史的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从创立唯物史观起,到他们成熟时期以至晚年的论著中,在有关人类 社会历史发展的论述中,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这便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人本观。为 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用编年叙事的方法,看看历史的事实: 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告诉我们,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世界 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 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就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还明确地确认了共 产主义同人本主义的关系,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实践的人本主义的生成 ;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 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 实现了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在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强调地指出,从前的一切 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第六条中又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 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第十条 中又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 人类。 在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认 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有一个需要确认的事 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 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化出发。一当人开 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个人怎样表现自 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 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 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 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 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地 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 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 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 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 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从现实的、有生命 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 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 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 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然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79页。此处的着重点为引者所加,其余的着重点都是原有的)请注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任何历史观必须注意的“第 一件事情”,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任何历史观都不是这样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所 创立的唯物史观才第一次从从事这第一个历史活动的现实的人出发,并注意到了上述事 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所以,恩格斯写于1886年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这部名著中回顾马克思怎样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把唯物史观定义为“关于现实的人 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同上书,第4卷第241页)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 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 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 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 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十多年后,在写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说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与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 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 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 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 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同上书,第2卷32—33页)有人抓住这一经典性的表述,说 这才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其实,马克思自己就说这是他经过“多年诚实研究”的 “总结果”(同上书第35页),而不是“出发点”。再从时间上说,这是马克思创立唯物 史观十多年以后说的,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说,它也不能成为创立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再其次,从逻辑上说,它也不是“出发点”,马克思,还有恩格斯都曾批判过先验论 ,指出概念、范畴、规律、原理等等都不是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都不能成为 研究的出发点,而只能是研究的结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相 互间的关系,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物化,研究、考察这些外化、物化的东西,就 可以直观地、感性地、形象地看到人的本质及其力量;但是,这些外化、物化的东西是 怎样形成的,还是离不开“人本身”,正如马克思在这一经典表述的开头所用的主语是 “人们”,因为正是“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样的唯物主义的人本观,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后,在他们成熟时期直至 晚年的大量著作中,不但继续存在,而且不断深化、升华,构成完整的共产主义理论体 系,如果一一加以引用,可以编成厚厚的一本书,现在只能择其最重要的两段作为历史 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