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4]12-0012-05 生态环境价值,是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人类对 生态环境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把握生态环境系统的价值,以便从价 值角度更加切合实际地探寻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建构科学的 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从而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协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生态环境价值的含义 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既不限于经济价值,也不限于伦理价值或审美价值。它以 一切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价值现象或价值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是对自然、社 会和精神领域的价值现象的最一般的认识和概括。哲学视野中的价值是表示客体(一切 客观事物)属性与主体(人)的需要的关系,是表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 系,即表示客体能否满足、在什么意义上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价值”是表示物与人的一种关系,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 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 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1](P406),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 属性”[2](P139)。这告诉我们,离开了人与物的关系,或者说离开了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也就无“价值”可言。就是说,离开了人和社会的需要,物本身并无所谓有无价值 问题,也不能确定或确证自身的价值。价值同主体的需要有关,物只有同主体的需要发 生关系时才能形成或表现为价值;但单纯的主体需要本身也并不是价值,需要本身并不 能形成或产生价值,因为无论任何需要,都必须有需要的对象。总之,价值既不是单独 的客体属性,也不是孤立的主体需要,而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客 体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满足与否的关系。价值只能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 理解,这是我们把握价值范畴涵义的关键所在。 根据价值哲学的观点,对价值一定要在确定的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这一点表现在 描述、概念和判断之中,就是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环节:何者(客体)的价值,如“某 物的价值”、“某人的价值”;对于谁(具体的人、主体)的价值。如“对人类的价值” 、“对我们(国家、民族或群体)的价值”、“对某(个)人的价值”等;什么性质的价值 ,即满足主体什么样的或哪一方面的需要的价值,如“经济价值”、“学术价值”等。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价值判断必须是明确地或暗示地包含上述三个方面,才是清晰完 整的,如“长江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资源价值”等。如果实际上缺少其中某个环节,那 么这个概念或判断就可能是不完整不确定的,在实际中就会带有某些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生态环境和人类这一对关系中,人类是主体,生态环境是客体,生态环境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此,对人类来说,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一般而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的需要推动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这个客体就有价值;而主体需要的满足,就是客体价值的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只有适合主体需要的那些客体的特性和功能,才会与主体构成价值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总之,生态环境价值是表示生态环境客体与主体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范畴。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论维度 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摆在一切问题的首位,认为它是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和基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 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3](P23)显然,作为“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抽象的、 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现实的、有机的关系。那么,人和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什 么关系呢?马克思认为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意味着人和自然是一个有 机整体,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人和自然互为对象,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 自己的前提。“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 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 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4](P95)马克思用“自 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这一概念来阐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所存在着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 关系。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看作是与人类有着内在关系的生态系 统。其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从物质的还 是从精神的层面上讲,都要依赖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生产资料,农业生 产对大自然的依赖性是十分明显的,即使是工业生产,它的原料也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 于大自然。同时,自然界也为人类提供着生活资料。“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自然界生 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 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 等的形式出现。”[4](P95)其次,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从理论领域 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 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 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4](P95)的确,是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灵性,是巧 夺天工的自然美培养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因此,人类要想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充实地惬 意地生活,就必须对大自然细心保护,倍加珍爱。其二,自然界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 人是类的存在物,类的形成是以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为手段的,而这种交往又是在生产 和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人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 能量的交换,于是自然界就成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 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 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 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4](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