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讨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8 郑庆林,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专业,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教授。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哲学文本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实践本体论”的论者认为“感性世界”之外的天然 自然界“对人是无,对人没有意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现存的 “感性世界”,这不仅毫无根据,而且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98(2004)-06-0106-0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质的讨论,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形成热潮以来,已有十多年 了。但十多年来的讨论,并没有在我国的哲学界取得基本的共识,其中根本性的分歧就 是“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对立。部分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是“实践本体论”,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面目,因而是不能令人信服 的。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问题,主要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文本为依据,同 “实践本体论”论者商榷。

      是“物质本体论”,非“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只能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

      确实,“实践”范畴是唯物史观的基础,因而“实践”范畴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因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结构生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 原动力。翻开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成熟思考的作为唯物史观初步系统阐述的《德意志意 识形态》,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如下思想:“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 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 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 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又说:唯物 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 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 形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在这之 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已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这之后,即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的1890年,恩格斯仍然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 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页。)因此,在“‘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 础”这个问题上,不是双方的分歧。

      问题是,不能因为“‘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有的说是‘本体’)”就得出“‘实 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的结论,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仅是唯物 史观。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得以创立本身就是以他们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为逻辑前提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为逻辑前提的。唯物史观 之所以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并揭示了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之 基础的“实践”的物质性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如上段引文,马克思和恩格 斯明确地以“物质实践”的历史观与唯心主义的“观念”历史观相对立。用“物质”规 定“实践”,就是告诉我们,“物质”是“实践”中的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实 践”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此外,他们处处以“物质活动”、“物质行动 ”、“物质生活过程”、“物质交往”等提法,揭示了实践活动、生产力、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等的物质性;揭示了“物质前提”对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维和意识的 制约性。而且当他们讲到物质“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的时候,也没 有忘记提醒我们说:“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这就明确地告诉 我们:实践是“感性世界”的基础,但不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 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引者)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又说:“新的 学派(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者)特出的地方,只是在于这里第一次真正严肃地对 待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把这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特征上)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 识领域里去了。”(注: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 7年版,第32页。)作为唯物史观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在这里传达的信息应该是准确的, 这就是说,唯物史观是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科学“解释”,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领域的“彻底运用”。也就是说,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是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紧迫需要,必须首先制定唯 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无暇对他们的整个世界观展开阐发的话,那么在这之后,由于分工 的缘故,就主要地是由恩格斯承担起对他们共同的世界观进行研究和阐发的任务。

      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里,一方面,对唯物史观进行更为深入的阐发,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上对于唯物史观 的哲学背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展开宏大的探索和阐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研 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是无限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在《反杜林论》里,恩格斯 明确地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 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这就是 说,物质是整个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真正的本质。同时又阐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 证关系:既肯定了“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 ”,是“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体系”“的思想映象”。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还对 “物质”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他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 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我们注意到,恩格斯在这 里从内涵和外延上同时对“物质”范畴作了规定:在内涵上,“物质”概括的是所有特 殊物质形态的“共同的属性”;在外延上,“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即一切具体 物质的总和。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里,恩格斯还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 分割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 质”。还论证了物质和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论证了“物质世界”(恩格斯语)时空的无限 性和有限性的辩证关系。《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不仅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存在的基本形式(时空),还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辩证性质,即物 质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 证法的一系列基本范畴。还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和辩证逻辑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恩格斯不但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变革关系,而且第一次明确地 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 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并揭示了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的问题,一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此外,恩格斯还对于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