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枝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近年来人们较多地讨论“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但什么是“后马克思主义”却众说 纷纭,因而有必要对其定义作出厘定和界划。本文认为,我们所说的“后马克思主义” 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这种思潮观点繁杂, 派别交错,但就其整体而言,它不是传统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而是贴着马克思主义标签 的、从理论哈哈镜里照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它尤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拒斥或进行扭曲性的解读。尽管如此,“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对社 会主义的一些批评性见解对我们仍具某些启发性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4)07-0053-05

      “后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才较多出现的概念,许多人还不太了解它的面目,因而引起 人们的疑问和讨论。例如,我们注意到南京大学的理论集体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讨论者 对什么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就不尽一致。张一兵教授提出的是“后马克思思潮”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三个概念来“界划”当代国外马克思主 义。而胡大平博士则主张不能把“后马克思主义”排除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领域之外。其他几位参加讨论的同志也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这个问题。在国外,学者 们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指称和划分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德国学者H·弗莱舍尔(

      Fleischer)就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分成三大块:一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或原始马克思主义, 它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80年代延伸到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二是20世纪第一、第二次世 界大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正在多元化的“后马克思主义” 。在弗莱舍尔看来,二战后逐步发生多元化演变的马克思主义均可称作“后马克思主义 ”。美国学者诺曼·莱文则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继“斯大林 主义灭亡”之后的继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另一个阶段”。他认为,卡尔 ·马克思在19世纪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任务是对工业劳动背景中的民主分析;而“后马克 思主义”在后工业世界中的任务则是对劳动的意义已经革命化的背景中的民主的分析。 显然,在莱文看来,“后马克思主义”是苏联东欧剧变后的、在“后工业社会”中作出 重新定义的“马克思主义”。再如美国另一位著名学者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甚至把“后 马克思主义”定义为19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所出现的修正主义。他把“后马克 思主义”划分为“两代”:第一代“后马克思主义”是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 第二代“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以更复杂更大量的 形式出现的第一代“后马克思主义”的那些特征。其代表人物有巴里·辛德斯(Barry

      Hindess)、保罗·希斯特(Paul Hirst)、欧内斯托·拉克劳(Ernesto Laclau)、詹托尔 ·墨菲(Chantal Mouffe)等人。詹姆逊所定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末期以来各 历史阶段的修正主义,他的初衷是以批判的观点界划“后马克思主义”的,他自己则并 未意识到自己也在“后马克思主义”之列。后来人们把他也视为“后马克思主义者”, 这是他始料所不及的。英国学者麦克莱伦则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试图将马 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同后现代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的思潮”。由此可见,确定“后马克思 主义”的定义及其产生的时间在国内外学术界确实众说纷纭,并未产生一致的认同看法 ,所以确定“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及其产生时间,对于我们跟踪研究“后马克思主 义”思潮实属十分必要。

      我曾经在一些文章中对“后马克思主义”进行过初步的探讨。我对“后马克思主义” 所作的定义是:“‘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的‘后现代主义’的衍生 物,若把‘后现代主义’视为一根长长的瓜蔓,那么‘后马克思主义’则是其中的一个 ‘瓜’而已。”同时,我也作出几点总结:第一,我们把这一时期(上个世纪70年代以 来)的“后马克思主义”称作后资本主义时期(或称晚期资本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 ,或如詹姆逊所说的第二代“后马克思主义”。第二,这个时期的“后马克思主义”主 要是受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概念中的“后”字启发而引发的概念,其意义同 “后工业社会”概念一样,只不过是表示与从前同一概念不同的、或跨入新时期所使用 的的一个新概念而已。第三,这个时期的“后马克思主义”也分早期的“后马克思主义 ”和后期的“后马克思主义”,二者有明显的差别:前者表征的主要是“后现代主义” 。换言之,早期的“后马克思主义”主要强调自身的时序性,表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或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差别,甚至决裂,既表明一种时序界限的划分,也表示与马克思主义 本身形式的区分。也就是说,当时的“后马克思主义”只是提出了问题的框架,而到底 要赋予它什么内容,似乎还不十分明确。丹尼尔·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著 作中就是这样提出“后马克思主义”来的。他并未赋予“后马克思主义”什么实质性的 内容,他只是把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社会状况和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状况作了比较 ,把对后一阶段状况难以作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的困惑称之为“后马克思主义”。甚至连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早年所说的“后马克思主义”也并未有实质性的内 容。他在1977年的一次谈话中是这样谈到“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对我来说, 今天比过去更缺少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第一个难点就是统一起来的困难…… 。是的,草率地相信二者今天已最终登上后马克思主义的大陆,我更觉得可笑和反感。 ”(注:《悬置起来的观点:谈话录》,巴黎伽里略出版社,第75页。)而后期的“后马 克思主义”虽然使用相同的名称,但它更表明一种实质性的内容,它以解构哲学为自己 的思想武器,强调“非传统”、“无中心”、“多元化”、“民主化”、“反逻各斯主 义”等等,甚至扬言要抛弃马克思主义。这就形成了一种有自己的体系内容和特点的思 想理论,成了名副其实的“后马克思主义”。正如英国学者P·雷诺兹所说的:“后马 克思主义是激进多元论政治、民主政治以及认同政治、社会分工政治的异质扩散和传播 ,而不是阶级、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宏大理论和社会规划的拒斥。”(注:P·雷 诺兹:《后马克思主义是超越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理论和实践吗?》,《世界哲学》2 002年第6期,第58、60、58页。)就是说,“后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物 ,但自己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像后现代主义那样一味地对宏大理论和社会规划的拒 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