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冲突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辽宁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辽宁 沈阳,110031 毛世英(1964—),男,四川简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哲学硕士。

原文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消费主义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消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构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二律背反,突出体现在环保、发展可持续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诸方 面的尖锐冲突。这些冲突表现出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观在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诸关系上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缺陷,实质上是以 物为中心的发展观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冲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4)06-0043-05

      面对20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以重视环保、节省资源为内容的可持续发展观业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和倡导的文明发展观。但在现实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作为西方消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仍然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传播和扩散,并产生着消极影响。这样,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当代文明世界里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观念上尖锐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构成我们坚持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从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和比较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之间的冲突,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消费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加深理解并有效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显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环境保护上的冲突

      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生活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它主张通过大力刺激人们多赚钱、多消费,来促进资本的快速周转,加速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循环,推动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一种通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因为基于消费主义的经济发展政策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它在二战后被西方各国政府视为振兴经济的法宝;也是在官方倡导下,消费主义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所认可的一种据有主导性、普遍性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美国等西方各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尽管消费主义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它却是一种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观,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现代经济生产方式和大众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日趋严重,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三废”垃圾泛滥、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气候异常、沙漠扩大、水源短缺、煤、天然气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迅速减少、面临枯竭,森林、生物等可再生资源锐减。据2002年联合国组织编写出版的《全球环境瞭望》,1 100名科学家预言: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严重破坏,许多物种灭绝,一半以上的国家严重缺水,而可怜的地球还要养活20亿的新增人口[1]。可以说,人类正在面临文明史上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而倡导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大众生活方式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此则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原因在于,近几十年来西方消费社会的大众在生活方式上的高档消费、过度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等,不仅使企业加快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而且使得消费大众将大量相当完好、仍有使用价值的高档商品,如汽车、家用电器、日用品等,毫不吝惜地抛弃掉,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由废弃的商品和商品包装构成的大量垃圾又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一次性消费就是消费主义在消费和生产上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与高消费相对应的经济生产,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从传统耐用商品的生产转变为对“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或短寿命商品的生产。此外,大量深加工产品因过于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挥霍、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而科技创新在消费主义主导下也沦为这种对资源高消耗、对环境高污染型经济发展的一种基本手段。

      显然,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在环保上直接构成势不两立的冲突,后者在经济发展上始终是以主张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节省自然资源为前提的。二者的冲突实际上是反映着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如何对待自然环境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分歧和冲突。可以说,消费主义就是自工业化社会以来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无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肆意掠夺和挥霍自然资源的旧发展观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发展观,立足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事实,想当然地以为地球资源是无限的,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任意利用,完全忽视了自然价值和环境伦理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自然观角度看,传统发展观对自然的错误观点实际上来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所派生的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看法是一种主客二分的观点,它视自然界为可以任意肆虐、征服的对象,而把人类自己视为地位至高无上、能完全主宰自然界的主人。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主义则过于迷信科学技术的力量,乐观地相信基于科学技术能够在征服大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物质文明的王国。随着与工业化发展相伴而来的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些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冲突、恶化的思想根源,因之应当予以批判和抛弃。而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日益恶化状况深刻反思的产物,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关系,因而人类的发展应当在保护和节省自然资源、防止和限制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走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在发展可持续性上的冲突

      一个真正文明社会的合理发展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即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在经济、环境、社会诸方面发展上的需要,而且要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物质条件。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公平性要求。可持续发展观在原则上主张发展要确保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前者是指当代人在享有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产品上的平等和公正,后者则是指当代人在发展上要有限度,要顾及到后代人的利益,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不能算是一种合理的发展观。而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就代内发展来说,以消费主义以及作为其伴侣的享乐主义,近几十年来成为由美国等西方强国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运动的主导价值观,引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全球资源分 配、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诸方面出现了种种不公正、不合理的矛盾冲突现象。例如 ,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由消费主义引导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 南北贫富两极分化,使得美国等西方强国较之发展中国家享有对全球资源更大的支配权 ,能够凭借自己的资本和技术的优势赚取更多的利润,并且还通过在他国建厂等途径把 其本国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转嫁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据美国能源机构在1997年10月 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约5.2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4。美国每 年产生有毒垃圾约2.15亿吨,其中有上千万吨被输出到经济落后的国家[2](P331)。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1993年全世界最穷的10%人口收入仅是最 富的10%人口的1.6%;全世界最富的1%人口的收入相当于最穷的57%人口的收入[3](P20 —21)。按购买力平价(PPP)尺度进行比较,从1970年到1999年,全世界最富有的10%的 人口与最贫穷的10%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1扩大到27∶1[4](P20)。可见,由消费 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现实利益是不公平的、有损害的 ,无法保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公正、公平和共同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