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4)07-0028-07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但哲学要被人所“爱”,它本身首先必须是一种“智慧”。哲学意义上的智慧总是表现为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正如科学总是表现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一样。因此,哲学意义上的“爱智慧”不能不表现为对某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爱”。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时代真正的智慧。因此,真正地“爱”智慧,就不能不学习和研究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学习和研究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现时有些论者不赞成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他们提出,哲学“教育”的教和育不是简单地“教”给受教育者“真理”性的原理,而是重在“教”人如何自主地思考,激发、启迪人们自身的智慧。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 (一)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能思维,有思想。人的思维能力虽不是天生的,但也决不是通过学哲学学来的。黑格尔早就明确地指出过:说人们由逻辑而学习思维,正像说人们要由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才学会消化和运动一样,是一种偏见。[1](P2)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肯定了黑格尔的这一观点。说哲学教育“重在‘教’人如何自主地思考”,无疑是在说,人们只有通过学哲学才能学会自主地思考。这如同说“人们由逻辑而学习思维”一样,也是一种偏见。思维能力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并且,从人之为人那一天起,思维都是属于“我”的,都是“自主”的。一个人可以强迫另一个人从事其所不愿从事的工作,但却不能强迫另一个人思 维其所不愿思维的事情。这是每一个人都能经验到的。因此,说哲学“重在‘教’人如 何自主地思考”,实是一句荒唐话。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其意义不在于“教” 人如何自主地思考,而在于使人的思维达到自觉和自由,把握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和规 律。当然,某种哲学能否使人的思维达到自觉和自由,是另一回事情。 人类的思维不能从无开始。为了正确地认识客观对象,揭示对象自身固有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必须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对象,通过改造对象获得关于对象的大量感性材料,并通过这些感性材料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要成功地改造对象,除了拥有对象之外,人们还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质手段。同样地,要正确地认识对象,人们也必须拥有一定的认识工具,即思维的形式或概念。物质手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对象的工具;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加工从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的工具。没有这种概念工具,人类的思维就无法进行,就不能认识和把握对象,揭示对象自身固有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康德总结近代科学发展的实际经验以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得出的结论。 康德之前的思想家大多认为,思维或认识过程只有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两项。如笛卡儿说:“为了认识事物,只需掌握两个[项],即,认识者:我们;和应予认识者:事物本身。”[2](P53)休谟则把“思维”视同数学计算一样,“只不过是把感官和经验供给于我们的材料混合、调换、增加或减少罢了”。[3](P20)康德认为,思维或认识并不是只有两项,而是三项,即:认识者、认识的对象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概念或范畴。在康德看来,认识的主体并不是像一块“白板”一样,消极地等待对象在上面任意加盖印记,而是以自己所掌握的概念或范畴为工具,积极地作用于对象。在康德看来,认识的主体之所以是能动的,主体之所以能够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就在于认识的主体自身拥有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工具——先验的纯范畴。换句话说,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验范畴,既是主体之为主体的条件,也是主体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客观知识的条件。主体运用先验的范畴作用于经验材料,才能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康德说:“使我们能够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就是知性。……没有感性就没有对象对我们被给予出来,而没有知性就没有对象被思想。思想而无内容,是空洞的;直观而无概念,是盲目的。……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也不能思想。只有通过两者的结合才能有知识的发生。” [4](P92) 把思维过程理解为主体运用概念或范畴作用于经验材料的能动的创造过程,是康德在认识史上的重要贡献。这一思想为后来的思想家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所继承。黑格尔说:范畴只是为思维才有的,由思维的范畴构成的形而上学如同一张“网”,“网罗着或把握着人在实践和活动中所从事的一切具体材料”。自然科学就是“用普遍的理智概念去理解自然事物”。[5](P59)恩格斯指出:综合经验材料,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只有靠思维才行,没有思维的帮助,人们就不能把两个经验事实联系起来。恩格斯把综合经验材料,给经验材料以理论说明的过程,概括为“思维在经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6](P284)毛泽东曾经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加工厂”,思维就是这个加工厂对大 量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人的大脑既然是一个加工厂,就必须有工具和机器;加工 制作,也必须使用工具和机器。大脑加工制作感性材料的工具就是概念或范畴。 人们在实践中能否成功地改造客观对象,既不单纯地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也不单纯地取决于客观对象,而是取决于人们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操作和使用工具的技术。同样,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对象,也既不单纯地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也不单纯地取决于客观对象自身,而是取决于人们所使用的概念工具以及运用概念的艺术。由此可见,学习和掌握真理性的哲学概念以及由这些哲学概念构成的真理性的哲学原理,对于思维正确地反映和把握客观对象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