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何为

作 者:

作者简介:
求是杂志社 文化编辑部,北京 100727 李文阁(1967—),男,山东宁阳人,求是杂志社副编审,哲学博士。

原文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为了缝合当前哲学与生活之间的裂隙,哲学家们必须改变自我:他们必须重拾自己的“尊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他们应当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变,做公共知识分子;他们应该走出“小我”和“学术”的圈子,回归生活。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4)06-0042-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哲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在增强学术性的同时,其学院色彩愈来愈浓,生活气息愈来愈淡,社会影响愈来愈小,社会地位愈来愈低,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马克思哲学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来源于哲学家自身,来源于他们的哲学态度、身份认同意识、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因此,要使马克思哲学“去边缘化”、“去贫困化”,关键不是考察哲学何为(注:2004年3月19日,俞吾金先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做了题为“哲学何为?”的报告,对中国哲学目前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他用这样的话语来概括当前的哲学研究现状:浮躁情绪的蔓延,意义概念的滥用,思想创新的缺位,历史主义的泛滥,心理主义的盛行,媚俗主义的扩张。仅从他的用词看,俞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的现状是不满意的,充满了忧虑,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认为,对于中国哲学的现状,对于如何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我们更应当追问的是“哲学家何为”而不是“哲学何为”。因为前一种追问提示:1)目前哲学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的内部问题,哲学的贫困、边缘化等不仅仅有外部的原因,更多的是哲学自身的原因。2)哲学要改变自身的处境,哲学家首先要改变自己。3)“哲学何为”是由“哲学家何为”造成的。4)这样的追问体现了一种从主体方面来追问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客体性思维。),而是追问哲学家何为,即哲学 家应做什么、又该怎样做?

      一、哲学家应具有批判精神

      哲学是批判的,哲学家必须具有批判精神,因为只有批判,才有哲学的产生,也才有哲学的发展。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这点。马克思是一个最突出的范例。马克思不仅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且用他的哲学“批判”宗教,批判当时的社会,所以马克思把哲学称为“批判的武器”。在马克思身后,不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还是科学哲学家、人文哲学家,都秉承了哲学的批判精神:法兰克福学派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社会批判理论”,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都拒斥形而上学,都批判近代本质主义和黑格尔的国家主义,都试图消解技术对人的异化,都张扬人的个性和自由。看来,哲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否定、解构、批判的历史。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全部哲学史就是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这里的规则不是“跟着我走”,而是“跟着自己走”,“这就是说,坚持你自己的信念,不要改变你自己的意见。何必采纳别人的意见呢?”[1]

      批判的含义在日常用法中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否定,主要在以下意义上被使用:一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二是批评;三是分清正确的、错误的或有用的、无用的。也就是说,批判首先要考察和分析,然后再予以否定。而考察和分析也正是康德所用的“批判”的含义,康德的三大批判实际是对人的三种能力的考察,通过考察来澄清前提和划定界限。进言之,哲学意义上的批判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以往的哲学,而是具有如下涵义:

      1.怀疑精神。怀疑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怀疑,就无所谓创造,就不会有新思想的出现。怀疑精神就是要对一切流行的、普遍认可的、权威的、貌似合理的事物或观念提出质疑,不盲从、不迷信、不懒惰、不轻易下结论;就是不仅要敢于说“不”,而且要善于说“不”;就是要像笛卡尔所主张的那样,把一切拿到理性面前来审判。

      2.独立意识。敢于说“不”的前提是哲学家有独立的人格。所谓独立的人格是指,除了理性和真理,哲学家不把自己委身于任何人或事物,比如政治、权力、权威、名誉、金钱,等等。这样一种独立人格是哲学家能够理性地、客观地思考的前提,是他能够长期地投身于哲学这样一种“枯燥”、“乏味”事业的条件。当然,哲学家也要生存,也有权力享受一切美好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生存条件的满足是哲学思考的前提条件。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生活必需品齐备之后,人们为了娱乐消遣才开始这样的思考。[2]也就是说,独立意识并不否定哲学家的物质生活,而只是说明,一个人如果把生存或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他就无法进行哲学思考。

      3.自由精神。哲学在古代是被作为人的以自身为目的的自由活动来看待的,它既不是 为了生存,也不是为了实用。但是,伴随着商业社会的来临,哲学活动作为自由活动的 性质被遮蔽了,它沦落为哲学家的生存工具或谋生手段。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抹 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 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3](P275)但是,这只是哲学在商业社会的表 象,哲学活动的自由性质只是被遮蔽了,并没有被消除,哲学在今日实际兼具工具性和 目的性或自由性双重特性。而恰恰是这种被遮蔽的自由性是推动我们从事哲学研究的真 正动力。因为,哲学的自由性意味着我们不是把哲学作为工具,而是作为事业、作为我 们的生命来看待和追求的。这样一种态度使我们对哲学充满敬意和崇高感,使我们能够 为了哲学牺牲利益和地位,使我们保持独立意识,真正献身于哲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