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尊重孩子

作 者:
杨威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独生子女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美国,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因此,在美国最常用于孩子身上的一个词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观点、选择以及要求。当然,如果尊重变成放纵,对孩子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有原则的。他们虽不勉强孩子做什么,但会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做的事情。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在美国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喝。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果真如此。美国父母从很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完成,还得为家庭分担一部分的家务活。学校也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很多作业都以“DIY”的形式布置,还要求学生必须出去打工。美国社会认为,要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而独立性也是孩子将来踏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生存素质。

      一般来说,美国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不管他们是进大学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就是他们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时候了。

      我从纽约到费城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拿着行李下了车,旅客陆续走完了,我等人来接,于是车站上就留剩下她和我。我问她是否也等人来接,她摇摇头说不是,她还不知该往何处去。我接着问她从哪里来,她说她18岁,刚念完中学,爸爸妈妈生活困难,她四个弟弟妹妹还在念书。她到了该独立生活的时候,所以离开家外出找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这时,接我的车来了,怀着同情想给她以帮助,我请她一起上车。但是她婉言谢绝了。她拿起笨重的行李,慢慢地向前走去。

      尊重孩子的选择

      美国7岁的女孩洁西卡驾机身亡的惨事引起全球广泛争议。但洁西卡的妈妈在无比悲伤之余仍然说:“孩子想飞就让她飞吧!”

      这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坚持。美国的教育精神就是这样。他们注重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大看重最终的成果。

      美国人一般不会在孩子想做什么时急于说“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于电视机,父母也不会发怒。因为完全可以买些旧货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当孩子看人家开飞车,自己也想试试时,父母明明不赞成,也会请专业赛车手来教。让孩子慢慢明白飞车不光是开得快,还有体能、耐力的艰苦训练。既满足孩子的愿望,又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哪些该做、可做。相反,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

      美国家长首先是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愿望,然后才考虑怎样去尊重和鼓励。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为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程度不同,把握这点有些困难,但一定要尽力去了解。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其实能力达不到,这更需要父母的帮助。这种场合仍然要维持孩子的兴致,容许他们犯错误。当然,像小洁西卡那样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的尊重,我个人还是不赞成的。

      孩子想做某件事,美国家长认为可以用自身的经验去告诉他们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他们不听,还是去试,而且结果正如大人所预告,千万不可讥讽他们:“早跟你说了……活该!”这样他以后有事就不跟你谈了,因为当他证明“被骗了”,以后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话了。

      尊重孩子的“高度”

      在美国,你会发现大多数家长与孩子在一起时,似乎已经不像是家长了,而更像是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一般“高”——要不就把自己变成了孩子,要不就把孩子变成了小大人。他们认为只有尊重孩子的“高度”,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朋友刚到美国留学时,常接触美国家庭,不知不觉地就把我们中国的习惯带过去: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时连骗带吓。比如“不听话,魔鬼就来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我朋友发现大多数美国家长对此很敏感,有的人立即出面干预。这时我朋友才明白美国人教育子女同我们中国人有个重大的差别:绝对不吓唬小孩,不能用谎话来骗小孩。他们认为小孩的压力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使他们睡不好吃不下。

      我朋友后来也为此吃过一回苦头。为了不让孩子吃下口香糖,就说口香糖吃下肚会死人。哪知她记住了,有一天吃下口香糖之后情绪突然低沉,弄得朋友进退两难。

      看来,在这点上美国人是对的,对孩子,善意的恐吓和欺骗是不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