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心灵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教指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孩子们为何如此冷漠

      据《人民网》报道,湖北省年仅12岁的黄某与同班的4名同学私自到跑校200米的一鱼塘内游泳。黄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上岸后的4名同学看到后,其中1名同学哭着要喊救人,而另1名同学则制止说:“如果现在喊人,老师会知道我们私自游泳。”4名学生正在犹豫时,黄沉入水底,不幸溺水身亡。4名同龄的孩子,仅仅是为了防止挨老师批评,就可以漠然对自己同伴的生死于不顾,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毛病,以至于让小学生们如此冷漠?

      无独有偶,某报报道,有4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的父母都是同一单位的,这4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一个小伙伴不慎溺水,另外三个孩子居然既不呼救也不报警,“从容”地掩埋好小伙伴的遗物,若无其事地回家。这起事,一方面反映出孩子们可能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更说明了孩子们缺乏起码的情感,缺乏爱心。

      目前,欧美各国在家庭教育改革中,不约而同地把对子女进行“心灵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考察我国家庭教育中发生的诸多问题,可以发现,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心灵教育已显得非常紧迫。

      心灵教育:家庭教育的呼唤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育化、成人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家庭教育作为培养子女如何“做人”的教育的重要作用正逐步消失。由此导致子女走进学校、走入社会过程中一系列不良现象的产生:智力发展很好,知识也很丰富。但缺乏情感,缺乏健全而温暖的心灵,行为自私,缺乏爱的付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豪情;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许多儿童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社会适应能力差;一些少年儿童品德不良,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厌学、逃学、自杀事件时见报端。这些问题的根本并不全在于学校。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忽视对子女的“心灵教育”是导致以上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失却心灵教育的家园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家庭教育只是为学校教育打基础的教育,是学校智育的补充。这种误解和偏见,是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育化的根源,它只是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事实上,现代家庭教育的立足点并不在智育,当前儿童进入学校和社会所表现的症状也不是智慧疲弱,而是个性、品德发展的欠缺,基本行为习惯的模糊以及中华民族一些传统美德的缺失,青少年普遍缺乏协作精神,自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创造力极其欠缺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在智慧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有成就的人之所以成功不在于智慧因素本身而在于智慧外的因素。在个人的成就资源中,智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最近研究得出的结论,智力资源仅占20%),非智力因素(即“情商”)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为古今中外许多伟人的发展经历所证实。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从小反应迟钝,其小学老师差点将其划入“白痴”的行列——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却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郭沫若小的时候,学习成绩一般,考试多次不及格,离我们现在父母强调的百分相差甚远,但郭沫若后来却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他们的成功,不是智慧因素而是他们优秀的品德、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卓越的心灵在起主要作用。因此,不可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心灵教育:家教的立足点

      有的父母持这样一种观点:树大自然直。孩子智力发展了,各方面素质自然就能随之发展。这种说法经不起科学推敲和实践证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连续性的。从小忽视对子女的心灵教育,势必影响子女日后的发展和成才。在现实中,青少年犯罪问题愈来愈引起社会关注。犯罪心理学家的结论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出现,往往与缺乏家庭必要的、有效的早期品德教育有直接关系。还有些父母忽视子女自立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认为掌握了书本知识,有了较高的文凭,孩子日后的发展和幸福便可保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许可以开花,但可能结不出饱满的果实。有一个独生子,智力很好,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后以优秀成绩考取研究生,学校准备送他出国深造——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很高兴的。可对他来说,无疑于当头棒喝,“到国外学习,谁照顾我的生活呀!”原来他从小到大都是母亲照顾他的生活,一点自立、自理能力也没有。直到大学,母亲每周都要亲自到校给他整理内务,洗衣服鞋袜。许多事实表明,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摘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忽视儿童个性、品德的发展和健全心灵的培养,对子女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心灵教育随着生命的开始而开始。”(卢梭语)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开端,更是心灵教育的开端,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应立即走出误区,将对子女进行“心灵教育”逐步推到家庭教育目标模式的基础地位,从小培养子女优秀的品德,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卓越的心灵。

      如何进行心灵教育

      如何进行“心灵教育”?国外在这方面的探索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近年“接触教育”在家庭中普遍推行而且广受社会好评:父母和教师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如城市孩子定期到附近的“老人之家”去,与老人谈,帮助和照顾老人等;与优秀的文化艺术接触,特别是与大自然接触,让孩子的心灵与艺术、与自然、与美对话,在接触过程中,思考生活、人生和社会,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充盈感动,受到震撼。

      在欧洲有些国家,非常重视家庭对儿童进行自立精神的培养和生存能力、意志品质的磨炼。美国十分重视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美国家庭普遍从孩子一岁半就开始培养他的自我服务技能。孩子稍长,即要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两岁的孩子就应当自己找活干,三岁的孩子如果还要依赖父母,就会被人看不起,就连孩子自己也感到是一种耻辱。这种做法成为美利坚民族保持其民族活力的重要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