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校联系卡”不再冷冰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莫愁:家教与成才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4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天是家校联系卡发放下去的第四天,也是收上来的最后期限了。在我看来,它是我的教育设想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马虎不得。一早,我便到班级去收那几张还没交上来的联系卡。这几个拖到今天的家伙做事总是慢慢悠悠的,真是让人生气。没多长时间,几个家伙便陆续把卡送了上来。“还有谁没交?”我站在讲台前大声问道。学生中没有任何回应,看来是全交了,我决定先数一数。

      咦!怎么数来数去,好像还是少一张呢?再数一遍,依然如此。我有点恼火,又大声问道:“有谁没交?”话音刚落,一个学生慢慢地站了起来。董陈,又是这个成绩一般却格外调皮的家伙,每次家校联系卡总是迟交,有时干脆说弄没了。可气的是,他的父母即使看了家校联系卡也会用一些诸如“没有时间、不会写字、有老师就行”等等理由搪塞一番。

      “又是你!董陈,你怎么搞得?每一次都是这样!刚才问你,没有听到?没给父母看?弄没了?我……”刚想对他来阵暴风骤雨,上课的铃声响了。今天有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古诗《草》的教学实录放映,不能错过,还是先去参加教研活动吧。“待会儿再找你!”我“恶狠狠”地撂下一句话,便拿着听课笔记向会议室奔去。

      大师就是大师,一节看似普通的古诗教学课被于老师上得韵味十足。会议室里,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和喷喷的赞叹,我的笔也在不停地记录着。不经意间,一个小时过去了,于老师的课也到了作业布置的教学环节了,我也便停下了手中的笔,休息一会儿,心中暗想,布置作业还不都是那样儿?写一写、划一划、读一读、背一背。可接下来的事却让我震撼不已。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妈妈听吗?”“愿意。”“好吧,我现在就是你们的妈妈,你来背给我听。”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把这首诗背给有些爱吹牛的哥哥听吗?”“愿意。”“好吧,我现在就是你们的哥哥了,你来背给我听。”孩子们的小手又举得高高的……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把这首诗背给有些耳背的奶奶听吗?”“愿意。”“好吧,我现在就是你们的奶奶了,你来背给我听。”孩子们的小手还是举得高高的……

      一位同事在我耳边轻声嘀咕着:“这种家庭作业的布置方式真好,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复习语文知识,而且可以激发父母参与教学的热情。好!”

      我有些不解,追问同事:“你怎么会认为这样的环节也可以调动父母的热情呢?”同事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天地成长,没有哪个父母不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键是除了他们自身的自律能力外,还能有谁可以激发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教育孩子的工作中来。假想一下,如果这个孩子回去把这首诗背给丁妈妈听,妈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什么心态?”虽然我还没有成为一个孩子的妈妈,但我可以想象得到那一时刻那一情景。联系到董陈,联系到许多父母和孩子对待家校联系卡的态度,联系到那个曾经让我有点飘飘然的家校联系制度,许多问题和假想在我的脑海里串连成一个巨大的问号。

      我怎么会把一种本应该充满了人情味的情感交流,生生地用“家校联系卡”几个硬硬的汉字替代呢?我怎么可以让这种交流被一些冰冷的条条框框、具体数据、刻薄语言淹没呢?孩子们不赞成甚至有些抵触地对待家校联系卡,大概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家校联系卡就是老师在向父母告状,就是老师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阳光下吧?父母们有些消极地对待家校联系,可能有自身文化素质的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呢?家校联系的桥梁应该怎么建?

      不知不觉下课了,我走回了办公室。董陈很早就到了我的办公室,手里还拿着那张卡。接过来一看,果不其然,一字没动。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我试探着问道:“董陈,为什么没有及时把联系卡交给老师呢?怎么会没有父母的意见呢?”

      “老师,我怕我爸打我就没给他看。”孩子绞着衣角,有些不安地说道。

      “是吗?为什么呢?陈老师在卡上不是写明了吗?给孩子鼓励和表扬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强于您的棍棒和严厉的训斥。考试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我们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考试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我们今后教育中需要努力和注意的方向。况且老师也没有写什么具体的分数呀!”

      “可是我的成绩不好,我爸看到那些等第也知道我考得怎么样了。我爸对我寒心了。”接下来,这个很勇敢甚至有些大胆的孩子说出了自己心里也许最想说的一句话:“老师,我觉得这种卡不好,为什么我说不出来。就是觉得吧。”

      是呀,古人有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在让父母看到孩子缺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孩子的才能可以在父母面前得以展示,让父母和孩子共同体会成长的快乐和喜悦,让父母和孩子以平等的方式,静下心来共同分析学习和生活的挫折与困难。给父母真实的信心,给孩子真实的信心,不也给了老师最真实的信心吗?

      想到这里,面对董陈,我悄悄地收起了那张没有写任何评语、只有冰冷的数字和生硬的等第的家校联系卡,轻轻地对孩子说:“待会儿,你再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