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凡是个很懂礼貌的孩子,上学以后,小朋友都喜欢和他一起玩。有时候,妈妈发现小凡身上有伤痕,小凡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是同学不小心弄的,不是有意的。开始时,妈妈并不在意,孩子之间高兴了嘻嘻哈哈,不高兴了争争吵吵,免不了磕磕碰碰的,下手不知轻重伤着了别人。 可是后来,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妈妈就留意了,发现有个同学特别爱戏弄小凡,就像玩一个玩具一样,而小凡至多像赶苍蝇似地挥挥手。妈妈心疼了。她认真地对小凡说:“你一定不可以先打别人,但若别人老欺负你,你就要还手了。” 爸爸听了,说:“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吗?” 妈妈说:“那怎么教育?我们小凡忍让到今天了,就这么老让别人欺负?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惯了,养成了惟我独尊的脾气,不顺心了,举手就打,不受一些教训,他们永远不懂得天高地厚。你看现在马路上有点不平事,没有人敢仗义执言、见义勇为,就是我们这种忍让的教育造成的。” 爸爸说:“你的话有些道理。可是总不能矫枉过正,把孩子教育成碰不得的刺猬,对不对?毕竟对方是他的同学。小凡若不肯忍让对打起来,老师会不会也把小凡看成是强横的孩子?这肯定不是你的初衷。再则,若是你儿子打不过别人,又怎么办?” 妈妈说:“小凡这么忍让下去,会不会变得怯弱?你不希望儿子变成窝囊废吧?这可关系到个性培养的大问题。你说,遇到这种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教育?” 小凡的爸爸妈妈碰到的确实是个棘手的两难问题。它充分说明了教育需要讲辩证法,需要“具体事情具体对待”,需要讲究分寸。 在孩子加入或组成一个新的集体时,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个“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仅学习交往,更重要的是发展自我意识,学习处理和把握个人权利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关系,逐步发展、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个人性格。所以,父母应该关心孩子在集体中的生活状况,跟他们一起分析具体的某一件事,从而让孩子获得正确的感悟和认识。 对于小凡这类情况,他的爸爸妈妈考虑得都有道理,不过,应该考虑的还远不止这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所谓吵架,正是孩子学习与人相处的良好机会。像小凡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再加上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从自我出发。他们要进入社会,学习和人共同生活,学会同情、互助、互利、分享、给予,必须经历各种各样和人打交道的事,从中感受、体验、学习各种社会生活规则。假如教育总是从道理到道理,从书本到书本,孩子是不可能真正懂事的。假如孩子之间吵架了,就让他们到老师或父母那里寻求权威的判断,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一般说来,只要没发生流血伤人等严重情况,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冲突,这是最好的学习。 2.许多父母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可能孩子采取的办法就是错误的,会不会由此就让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认识,结果适得其反呢?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是不必过于担心的,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一次经历、一个教训就能够确立起来的。判断孩子所谓的“错误”,往往也是根据我们成人的标准和经验,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为大家或者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那就是正确的。方法仅仅是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及其能力,才是更有价值的。假如事后我们能及时了解并正确评价孩子处理冲突的方法,充分肯定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正面的引导。 其次,这个年龄的小学生之间不会有多严重的冲突,我们做父母的尽可以用放松、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分析、处理这类事。假如我们过分紧张,总是把别的孩子的行为看成出于恶意,会在无意中传递给孩子一种对别人、对世界的不信任、不安全感甚至一种敌意。而这种不信任不安全感和敌意,是孩子与人友好相处从而获得幸福的最大障碍。对别人怀有好意、善意,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好意、善意。 当然,不管怎么说,平白无故的受伤总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个连自己的基本权利都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和捍卫的人,以后很难参与社会的竞争。要教孩子学会审时度势,避免正面冲突,比如躲避,比如联合别的同学表示反对、抗议,比如用友好的态度化解对方的敌意,等等。三十六计还以“走为上”,保护自己是聪明之举。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教给几招切实可行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且让孩子练习相关的技巧直至熟练。 不过,也要提醒孩子注意分寸,避免防卫过当,毕竟矛盾的双方都是缺乏社会经验的中小学生。 另外,让孩子辨别对方打自己是出于有意还是因为无意,包括孩子自己打了别人,也要问清是无意还是出于故意,假如是因为孩子的不当动作引起别人的误解,应让孩子学会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假如别的孩子动手打了你的孩子,只要对方能很快停下来不再打,就该对孩子说:“他有点生气,打一下让他消消气,没什么了不起的。他能够停下来不再打,说明他还是能克制自己的,还是个好孩子。你们应该互相原谅。”若是对方听了道歉仍不肯罢休,觉得自己吃亏了,非要多打几下,则应该让孩于知道这是蛮不讲理的行为,可以大声地警告他:“我已经道过歉了,你不能再打人。你要再打,我就告诉老师去。”只要对方能够住手,就应该原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