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搭起沟通的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长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4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母亲的无奈

      接到医生的诊断,我简直要昏过去了,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在优越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女儿(宋苇)竟然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她爸爸是一家报社的记者,我是大学教师,我们十分注重教育,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对她进行智力开发。我们懂得孩子不能死读书,因此,从她刚上小学那天起,我和她爸就努力培养她的业余爱好。就拿乐器来说吧,家里是应有尽有,我的一位同事开玩笑说,如果哪个电视台承办晚会乐器不够都可以向我家来借。单单是为了培养她对音乐的爱好,我们就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其他方面更不用说了。可我的女儿偏偏生在福中不知福,上大三后,竟门门功课不及格。她爸爸急了,声明如果读不下大学来就不再管她。后来女儿越来越情绪化,不是大发脾气,就是郁郁寡欢,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符。带她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抑郁症。住院治疗后她一直休学在家。看着自己的亲骨肉变成这个样子,我的心都碎了。要是换成我或她爸,有这么优越的条件,拼命也要将学业拿下,可自己的女儿为什么这么脆弱呢?

      女儿的迷惘

      高考报志愿时是爸妈给我报的,他们为我选择了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我们这个系本来有三个女生,后来有一个女生转系了,她说她不喜欢计算机专业。这让我很吃惊,自己怎么可以做这么重大的选择呢?那位同学还问我喜欢什么,我一下子被问得一头雾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我敢肯定,我绝对不喜欢计算机。但是,爸妈为我选择了,我也只有读这个专业了。现在,我的脑袋像生了锈一样,什么也学不懂。前不久考试,我没有一门及格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心理分析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如温尼科特、马勒、科胡特和米勒都一致认为,每一个孩子自出生起就有一个中心需要,他需要母亲及其他亲人能对他最真实的自我给予尊重,包括对所有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一个孩子应该被允许去体验悲伤、失望、嫉妒、不服从、寻求帮助等感情,这是孩子能具有健康感情的必要条件。然而,宋苇从小却没有得到这种宽容、合理的生长环境。宋苇的父母出于爱,不惜一切代替孩子安排好了生活中的一切。正是这种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也剥夺了孩子表达真实自我的机会。由于必须依赖父母生存,孩子便学会取悦父母,在满足父母需要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正常的需求。宋苇习惯了用父母的想法代替自己的想法,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更不可能像她的同学那样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从小就没有自己选择过什么。从小到大宋苇自己不用去思考什么,也不用去担心什么,因为父母都给包办好了。但是,正因这样,使宋苇不会自己与自己沟通,这成了她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

      开给父母的处方

      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但是很多父母由于自己从小就没能从家庭中得到足够的尊重,因此要通过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自主权。在这种无意识的支配下,他们是在按自己的方式爱,而不是按照孩子的需求去爱。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给他们展示真实自我的机会。父母只需要在必要时给予指导,而不是事事都包办代替。不但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诸如快乐、幸福等情感,也要让孩子有机会表达愤怒、悲哀、失望等情感。这样,孩子就不至于为了迎合别人的需要而压抑自己的情感,才能远离抑郁的阴影。

      开给孩子的处方

      作为孩子,应该积极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学会与父母进行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告诉父母自己的真正感觉和真正爱好。即使父母不接受也要这么做,因为尝试本身就是有意识地寻求改变的可能。抑郁的痛苦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它是无意识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压抑了什么。而有了认识之后就有了改变的愿望和行为。另外,也要真诚地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对父母权威的攻击,而是自己成长与改变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