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签字”是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信息,以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并帮助学生进步的一种有效联系手段。但现在,这种联系方式已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理由是“签字”会使孩子报喜不报忧,甚至会给孩子肉体和心灵上带来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同时也会给家长增加负担,把本应属于教师要做好的工作推给了家庭,助长了教师的懒惰情绪,损坏了教师形象。 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可怕吗?真的是“签字”惹的祸?笔者在与学生家长的交谈中得知,绝大多数家长是认同“签字”做法的,认为此举是利大于弊。当然,也存在部分家长看到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就打骂孩子,造成孩子以后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但这并不能怪罪于“签字”本身。关键是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孩子成绩不理想,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引导,打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会给孩子的心灵和肉体带来伤害。因此,出现这种情况,板子不应该打在“家长签字”身上。 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庭双方的责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但许多家长往往错误的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似乎就与自己无关了,一切都是学校老师的事了。但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关心孩子成长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帮助学校检查孩子的作业,协助学校对孩子加强教育,在学习上给予孩子以帮助,应该说这也是家长的分内事,而不应足学校额外加给的负担。毕竟孩子在家庭里,教师是“鞭长莫及”的。再说,对小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家长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及时纠正孩子作业中的错误,帮助孩子纠正做作业时的一些坏习惯,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又怎能说成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徒增家长负担之举呢? 当然,教师要对家长的签字及时作出反馈,以免造成家长签字后的迷茫,使“签字”流于形式。或许,有人会说:“学校老师可以到学生家庭里去家访吗!既减轻家长负担,又便于家庭与学校联系,岂不是一举两得?”殊不知,现在学校的学生众多,有些班有六七十人之多,要求教师到每个学生家里去家访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让家长经常到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似乎也很不现实。 因此,我们以为“家长签字”仅仅是一个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在构建家校联系桥梁的同时,促使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签”最终是为了“不签”。我们也反对那种把在学校里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一股脑儿推给家庭,让家长去督促,而自己不闻不问的做法。这样做,“签字”就真的成了“助长了教师的懒惰情绪,损坏了教师形象”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