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经常听到一些父母用这样的话来形容自家那位蜕变的青少年,他们把青春期的孩子描述成“怪兽”,动不动就会咬人一口,别说沟通,就连简单讲几句话,都觉得好累。 不明事理的发“飙”,让人不明白“招惹谁”了,这种孩子确实很怪!怪在哪里?很多父母说不上来。但心理学家知道,一部分是荷尔蒙在作祟。这东西本来就怪,它能把孩子催化成大人,它能突然变出一个叫做“自我”的礼物,教孩子理直气壮地争取权利,但也常常会使孩子仓皇失措、焦虑不安、夜夜难睡、狂“飙”起来;一部分是朋友的牵引。他不再只是在家与学校游荡而已,开始有朋友,为了耍酷、炫、奇,让青春不留白,这群死党会创造出自己的语言、服饰、法则、嗜好、品味、流行等等次文化,这是不安的表现,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三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包括不了解孩子的兴趣、心理与能力等等。他在发泄,你以为他在发怒;他只是发发牢骚,你以为他想挑战权威;他表现不理想,你却说他很笨,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想找你说说话,你却说没时间,天天忙着,只顾赚钱,忘了孩子早已长大成人。 这些全是“怪”的原因,明白它才有沟通契机! 锦囊之一:腾出时间 心理学家说,没有时间就没有方法!一点都没错,每天回家只留10分钟与孩子沟通的人,哪能明白孩子的心?研究发现,时间不多的人,要求孩子会“快”“急”“量化”与“效率”,比如说,读书、补习要得第一,不得第一呢,等着挨骂。 李爸爸说,他们是标准的“气功”家庭,他很忙,太太很累,孩子读得很苦,回家后大家共同的“嗜好”就是生气。问他原因,他说自己也不知道。我说时间是关键,你们被时间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透透气的机会,只好人人都成出气筒。 把失落的时间找回来是沟通的不二法门。李爸爸做到不把工作带回家,准时上下班,留一小时给孩子,东南西北闲扯淡,至少每个星期有一次全家休闲生活,在玩里谈心,自在又有效。 李爸爸最近又说话了,他们家已变成“顽皮”家族,天天好开心。 锦囊之二:寻找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事。喜欢音乐的孩子,与他谈音乐,他感兴趣;不喜欢篮球的孩子,与他谈乔丹,他不感兴趣。人都是这样的:有趣的事谈得来,无趣的事谈不来。 兴趣,意味着行的、懂的、能的、棒的、会的,父母与孩子谈这些,他会有一种被肯定与被了解的感觉,具备增进自信,强化自尊之效。你了解孩子的兴趣吗?动动脑,想一想! 我每天至少抽出一个小时在家,泡一杯茶,准备一点小点心,天南地北聊着;或者关掉电视,扭开音乐,全家开步跳跳舞,我的儿子喜欢下棋,我陪他下棋,女儿喜欢音乐,妈妈陪她弹琴。这叫“兴趣沟通法”,在他们的兴趣里,我们无所不谈。 锦囊之三:当个好听众 以前的父母喜欢当“讲师”,光骂不听。有个孩子告诉我,遇上这种情况,他的耳朵便会自动关上,你有讲他没听,沟沟不通,就成了淡水河。 心理学家说,最好的沟通就是“听”,可惜的是,多数的父母听得最少,说得最多。 “听”只是一个动作,把耳朵竖长,嘴带微笑,会说“嗯”“啊哈”“哦”就行了,多听的父母,孩子会多说,很多心事便一涌而出。 我是标准的“听”长,你是吗? 锦囊之四:当个好听众懂得幽默 孩子跟父母要零用钱,方法很温柔,他递出一张纸条,写着:按摩:5元。擦地板:10元。洗车子:20元。整理厨房:30元。大扫除:50元。 妈妈很幽默地回他一封信,这样写着: 生你:免费。养你:免费。供你读书:免费。听你吐闷气:免费。让你买电脑:免费。 这种沟通方式真妙,值得学一学。 锦囊之五:多点鼓励 人都喜欢听好话,你我全不例外。帅哥、丑蛋,你爱哪一句?猪头、高手,你又爱哪一句?好听的那句话人人爱听,把那一句话当作开场白,沟通便不难。鼓励还有发现优点的意思,每个孩子的爱好不一样,不是会读书才算好,会画画、会唱歌都是优点,应该让孩子知道,说他很棒,孩子的心便向你移了一寸。 别人家的孩子练琴练得死去活来,因为他们常常面带怒气地说:去练一小时。我的说法可不一样,我常对女儿说:我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听见你那美妙的琴声。同样是沟通,方法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