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对家长出言不逊时,家长为何总是感到心烦意乱呢?因为孩子所说的话准确地击中了家长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孩子们的话能伤到家长的最痛处绝非偶然。 尽管面对孩子的出言不逊,家长通常的反应要么是恼火,要么是回击,但事实上这时家长最应当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孩子的话为何让家长如此恼火。即使想不出答案,若能及时从与孩子的激烈言语论战中抽身出来,从而避免使情况变得更糟也是很重要的。以下的几条建议可作为家长解决此类情况的参考。 及时停战 为了避免情况变得更糟,我们可以在论战已经开始的情况下采取休战或离开的办法——当然,前提是家长让孩子单独呆的地方绝对安全。事后家长应该对孩子说:“你说那样的话让我很恼火,所以我不得不离开。现在我平静多了,我们可以接着再谈一谈。你可以帮助我弄清楚你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只有让家长自己先平静下来,才能听取孩子们想对家长说的。 自我剖析 家长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是否因为以下的想法: ●“这孩子怎么这么反叛,这么不明白父母的心思呢?”在为孩子做了这么多事之后,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对自己如此的态度。 ●“这孩子太没礼貌了,太自私了。”家长担心孩子长大会变成那样的人。 ●“这孩子还是我的孩子吗?”孩子已经不是家长熟悉的那个孩子了——当然更不是家长所期望的那个孩子。 ●“这孩子跟我说话的腔调和我小时候对我妈妈说话的腔调一模一样。”当孩子的表现让家长回忆起童年时不愉快的事情时,家长的恼火程度往往会加深。 ●“这孩子总是在我感觉很糟糕的时候用这种话来激我。”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要把情况弄得更糟。 ●“我自己无法控制局面了吗?”家长开始担心自己不再管得住孩子,并且自己也在逐渐失去控制。 分析孩子 在自我剖析了反应过激的种种原因之后,家长也应当分析一下孩子的举动: 举止粗鲁,没礼貌,不理解父母,通常是孩子想与父母保持距离或向父母表明想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的方式。 反叛则是孩子树立自我的一种常用方式。涉及惩罚问题时,如果孩子表现反叛,那他可能是想通过自己的反叛行为来试探家长对此行动是否会采取惩罚措施。 采取措施 对孩子的举动采取理解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得接受孩子与家长进行对峙的行为,相反更重要的是家长在分析清楚这些行为的原因后,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给孩子做一个学会自我控制的榜样。如家长在对峙时采取抽身的办法,让自己保持冷静,从而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这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让孩子知道他的这些(与他人对峙的)做法在任何地方都行不通。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那种粗鲁没礼貌的行为真的让我很伤心。如果你想让我对你所感兴趣的事做出反应,你必须得有礼貌。” ●看看是否因为有别的事造成了孩子与父母的论战。有时孩子之所以对父母出言不逊,是因为他们自己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家长如果知道这个情况,就应当找机会与孩子谈谈,试着听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烦恼。 ●将自己的心事告知孩子。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所说的话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家长的要害,是因为孩子的话让家长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就应当将这部分往事与孩子分享,这会让孩子知道家长很理解他们。 ●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家长的伤心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总是在自己已经感觉很糟糕的时候说出一些让人更生气的话,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这种做法:这难道不能表明孩子很在意家长的情绪变化或家长的反应吗? ●与孩子订个协议。订协议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行控制。“你说以后与我说话时,你不会再没礼貌了。我相信你能做到。我们来订个协议吧——协议的期限由你来定。如果你做到了,我会奖励你。如果你没做到,你就得接受我的惩罚。” ●假装没听见。这种办法当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所以不能作为长期的对策,只适合偶尔采用一下,但是它能起到贬低不礼貌行为的作用。 黄金法则 家长一方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很重视他们;一方面也要时刻提醒他们应该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当孩子让父母感到烦心时,家长应该让他们知道,并且告诉他们父母并不想生气。更多的时候家长应该听听孩子们的声音,问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主动改变自己的一贯做法。“如果你很反感我唠唠叨叨地念叨你的家庭作业,你应该告诉我,这样家长可以好好谈一谈。你建议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你的家庭作业呢?我会尝试按你说的方法来办。” 当然,适当的惩罚还是必需的,对孩子的言语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与限制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应当让孩子清楚父母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惩罚。 孩子对家长出言不逊时,可能往往是父母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最好时机。千万别错过了这个大好的交流机会。这时家长应当压下火来静静思考一下,然后,还是坚定地以好家长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做理解的、关切的、同时也是严厉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