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摆脱广告的误导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今社会上有两大消费群体:一是中年妇女,一是少年儿童。电视广告中,一多半是有关中年妇女化妆、美发、减肥、丰乳、肥臀、去皱、服饰等五花八门的用品,余下的就是少年儿童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看的、玩的、学的、读的……凡是孩子们需要的,是样样齐全,应有尽有。没中老年和男人什么事。

      在现代社会,社会广告就和空气一样,无孔不入,处处都有,谁想回避都是不可能的。家长和孩子每时每刻都被形形色色的广告所包围,所吸引。那些制作广告的人,费尽心机,把家长的心思都琢磨透了,“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对孩子的生存、生活、学习、享受关心备至,孩子们所需要的种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花样繁多,品种齐全,高中低档齐备。广告中,那些图像具有极大的,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那些广告词汇颇具煽动力,让人感到你要不赶快买,那简直是一个大傻瓜!

      广告制作者还别有用心地让廉价的孩子们去做广告形象。那些孩子天真无邪,只知图热闹、新鲜,而缺乏识别、选择和自我支配能力,被糊里糊涂推上广告的画面,又唱又跳又呼又喊,尽情享受获得某某商品的快乐,把电视机前的孩子们引诱得垂涎欲滴。孩子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每家只有那么“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孩子要说买,不买成吗?家长只好被迫就范。

      其实,广告和电影、电脑、网络等新的传媒一样,就像是一柄“双刃剑”,既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但也可能是一个陷阱,使你受到伤害。它既能给人们提供商品信息,也极有可能引导家长走向误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进入商品社会以来,中国的家长已经有不少次被广告所误导。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文化商人迎合中国家长们急于开发孩子智力的心态,广告就多次推出所谓开发智力的种种“神奇”的商品。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推出了一种叫“魔方”的玩具。这种玩具,中国的家长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感到十分新奇。广告中说玩这个玩艺儿,就可能开发智力,使孩子变得聪明。于是,家长们慷慨解囊。那玩艺倒是很神奇,越玩越上瘾,孩子们走路玩,上课玩,不吃饭不睡觉也玩。智力倒没开发多少,却有不少孩子入了迷,荒废了学业。

      当人们玩“魔方”玩腻了,20世纪80年代末,文化商人又推出了另外一种玩艺儿“变形金刚”。这玩艺儿更新奇、更有趣,当然价钱更昂贵,上百元一个。宣传广告铺天盖地地来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还出版了书籍。广告中说这玩艺儿更神奇,说什么玩这玩艺儿能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等。于是,家长们又掏钱给孩子们买这玩艺儿。孩子们很快又入迷,课下玩,课上玩,玩,玩,玩……玩的结果,又有不少的孩子因此而荒废学业。

      “变形金刚”又玩腻了,文化商人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电子游戏机”。广告中说“电子游戏机”比“魔方”,“变形金刚”更为神奇,它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是全方位的,什么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家长们又给孩子买“电子游戏机”,孩子们一玩又上瘾。有好多孩子为此荒废了学业,家长们急得不得了,不停地抱怨是谁发明了这玩艺儿!

      广告商把这些玩艺儿的开发智力的功能说得天花乱坠,好象孩子只要一玩那些玩艺儿,没准儿将来就可能成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其实,那些东西主要的功能只不过是供孩子们消遣,就是个玩具,如此而已。而且,全都是“舶来品”,人家外国的孩子玩腻了,才介绍给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孩子从中并没开发了什么智力,可外国商人却赚了大量的金钱。

      经过几次上当受骗,中国的家长们对外国的东西不像以前那样迷信了。文化商人也看到了这一点,就又变了个花样,来国产的。20世纪90年代,广告中出现了一种叫做“贝贝佳”的矫正身姿的用品,就像“五花大绑”,成天在人们眼前得意忘形地张牙舞爪,鼓动家长给孩子购买。要想有个好身姿,就得佩带那个玩艺儿,要不然就得驼背或爬着走路!家长们纷纷慷慨解囊,一窝蜂似地抢购。又有哪个孩子是那玩艺儿给治好了驼背?简直是无稽之谈。现在谁还买那玩艺儿?

      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有些家长的分辨能力降低到可怜的地步,鬼使神差地稀里糊涂地铆足劲儿跟着广告跑,往商家的口袋塞钱。这都是那些不实的广告给闹的。家长们应当认清广告的真实面目。

      广告是什么?它是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引起你的关注,告诉你出了什么新的产品,以夸张的手法宣传商品的性能。广告不是“新闻报道’,并不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广告词不是“合同语言”,不完全真实,夸大其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说了不算数,许诺了也不兑现。家长们要是不加鉴别地完全相信广告的表白,那是非上当不可。

      请家长们看一看,电视广告中的那些形象代言人,都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由影视演员和疯狂享受快乐的年轻人出任,你很少看到有科学家、专家和学者在广告中出现。演员是干什么的?“演员者,表演也”,演员是在广告中演戏。那些“疯狂享受快乐的年轻人”在广告中所表演的,都是广告制作人设计、导演的,完全是人们的梦想。那些不愉快的现实和商品的缺点你一点点都看不到,全被广告制作者给有意地过滤掉了,呈现的只是供人们羡慕和追求的十全十美的梦境,使人看了,梦寐以求。

      家长们给孩子购买物质用品和精神用品,往往并不都是孩子生活、学习所必需,而常常是随大流,见别人购买,就跟着购买,盲目得很。有的家长还有严重的虚荣心,看别的孩子买了,我不给孩子买,就会被别人瞧不起,砸锅卖铁也要买!于是,就起着“哄”地疯狂抢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