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半年,南宁市教育局下发了红头文件《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把家访活动重新推到教育工作的前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上海闸北区123所学校联合举办“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号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到学生家里实地考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几乎同时,上海、南京、广州、合肥等市的一些学校流行起“电子家访”来,老师向家长公布老师的电子邮箱或是QQ号码,方便家长与老师在网上沟通;南京更是开通教育网络“一线通”,全力打造家校互动平台,据说,这种颇富现代特色的沟通方式很受年轻家长的欢迎,大有取代上门家访的趋势。那么,上门家访这一传统的方式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呢?21世纪的家访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家访又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本刊采用问卷、采访的方式,展开了新闻调查。 调查统计显示:欢迎老师上门家访的家长占46.8%,不太欢迎的占41.5%,不欢迎的占11.7%;赞同上门家访的教师占43.4%,不大赞同的占20.7%,反对的占35.9%;希望老师上门家访的学生占27.9%,反对的占72.1%(其中初中生占81.2%);在1319份有效问卷中,赞同电子家访取代上门家访的占39.6%,赞同两者同时存在的占31.3%,反对电子家访的占29.1%。 采访中,我们听到了许多尖锐的意见、殷切的呼唤、无奈的心声和感人的故事,或发人深省,或催人泪下—— 老师心声 上门家访,想说爱你不容易 ◆刘老师(男,某中学教师,班主任): 现在,老师上门家访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很多老师都执这种看法。 去年中考前,为了缓解学生压力,也为了联合家长共同给考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备考环境,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一次,也算是对三年中学生活的总结。那一段真的很辛苦,下班后要跑三四家,在每家待上一个时左右,每天都半夜才回来。表面上,家长们都热情接待,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并不十分欢迎。刘晓蕾(化名)家刚刚装修过,父母都是很讲究的知识分子:木地板,进门要先换鞋;新沙发,扶手上铺着洁白的垫布……让我很不自在。刘晓蕾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看得出她父母对家庭教育很自信,认为女儿考高中是自己的事,学校只是竞争的场所。而且,我还看得出,主人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又特别强调个人隐私,业余时间不大喜欢被打扰。我觉得自己成了不速之客。这样的家访让人感觉很不好。遇到这种情形,老师对家访也就望而却步了。 我还遇到过更令人尴尬的事:个别老师没有师德,收受家长礼物,搞得老师去家访都有了嫌疑,好像是变相收礼似的。从家长方面讲,送礼也不好,不送礼又怕落于人后,两下里为难。其实,老师也怕家长误以为家访是上门索礼,被人看扁的感觉并不舒服。 所以,现在老师对家访普遍感觉进退两难。我以为,上门家访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有什么急事需要联系,打个电话也能解决问题;再说还有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老师和家长一样可以当面交流。 ◆黄老师(女,小学四年级教师,班主任): 家访的目的是得到家长的配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老师、家长感情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把家访等同于“告状”。我到很多学生家里家访过,一半以上的家长第一句话就是:“孩子最近没给您添麻烦吧?”或者干脆说:“我的孩子调皮,犯了错您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弄得我啼笑皆非。遇到这样的事多了,我就想:家长是不是不欢迎老师家访啊? 学生对老师家访的态度也泾渭分明:成绩好的学生热情欢迎,期待老师到家中去表扬自己,好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则忧心忡忡,神情紧张,生怕老师到家里告状,甚至担心遭受皮肉之苦。 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李明军(化名)是我班上的学生,平时调皮捣蛋,上课不专心听讲,挨的批评就多一些。有一回例行家访,我表扬了李明军最近一段时间取得的进步,感谢家长的配合。李明军的父母专注地听着,一脸迷惑,摆出准备好等着听下文的架式。告辞时,李明军的父亲问:“没了?”我问什么没了。他问:“这孩子最近没惹祸?”我严肃地反问:“这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惹祸?”从他疑惑的眼神里,我看出了这样的潜台词:孩子没惹祸,您来干什么呢?后来我从李明军嘴里了解到,那天我走后,父母审他审到夜里10点多,问他是不是犯了很大的错,让老师都不便开口?最让我伤心的是,李明军可怜巴巴地对我说:“老师,以后您别去我家了,就是表扬我也别去。” 这件事后,每次我去家访,特别是到学生成绩较差,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里时,都坚持学生本人在场。事实上,家长、老师、学生“多边会谈”式家访效果最好,大家开诚布公,老师有喜绝不漏报,有忧诚恳指出,当场研究改进办法,这样,家长不易冒火,学生打消顾虑,而且以后明显敢于接近老师了。 我劝告所有准备去家访的老师:要上门家访,但不要告状。 邱老师(男,陕西某希望小学五年级教师、班主任): 用网络、手机或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在我们这里根本行不通,因为学生家里没有这些现代化设备。上门家访,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地区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被赋予了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没有家访,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受到很大影响。我差不多每周都要去家访。首要任务是保证生源,说服家长让孩子继续上学。其次是收缴学费,这让我和家长都很尴尬,好像我们是来“收租子”的。学生家里都很穷,孩子常常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因此,收学费是相当敏感的工作。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明显感到自己很受尊重,但不受欢迎,而我能做的,是尽量不当着学生的面收学费,贫困人家的孩子,自尊心都特别强。第三项任务是给学生补课,不按时到校上课的学生太多了。